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方式1.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深入渗透,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如何有效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更好地实现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文章通过建立数字化课程、数字化实验室与课程管理体系、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和数字化实验数据处理手段等方面,阐述其整合的路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与综合素养。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要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本文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材改革,重视综合性、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相整合等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校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资助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助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气力啊,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各种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英语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主体是物理实验,信息技术则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工具.它更新了实验教学理念,改变了实验教学手段,优化了实验教学方法,突破了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加工工具、研发工具,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步骤,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创造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知识信息,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域和探讨最有效的整合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波动光学概念与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与思路,为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激趣导学 ,培育智慧 ,激发想象 ,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素质 ;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整合意识、整合能力 ,培养了学生整合多重信息、知识、思想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有利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结合实例,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即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效果,创设英语口语交际环境,拓展英语课外阅读资源。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而且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融入英语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五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网络平台、仿真实验和电源控制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初步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体系,进行高效有序的开放式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基于TPACK框架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水莲  石娟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8):33-35,125
文章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实验内容系列化、专题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包括:开展探究式学习,基于PBL的学习;教学技术方面包括: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选课和排课系统。通过准实验研究发现,整合技术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信息素养和协作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来到,这对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人机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前 言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利于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演示工具,还可成为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在以往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课堂信息量少;教学内容缺乏新意,与高中物理有重复(如力学),偏重经典物理,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