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6.
辅助读物上所言的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陈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批判的味道,我是一点也没感觉出来。我所能感觉的,是不亚于百草园的回忆的温情。  相似文献   

7.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8.
徐德湖 《现代语文》2006,(2):125-12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初见三味书屋书房时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呢?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其中的“味”却不解其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描写三味书屋学生和老师时,引用了四五处古文,意蕴颇深,现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凡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人对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段有关读书的文字并不陌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教学内容陈腐,艰涩难懂,教学方式则是死记硬背,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看先生读书  相似文献   

12.
郁霞 《贵州教育》2014,(5):18-20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4.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15.
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忘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没有去研究鲁迅先生的幽默笔调,我只是沉浸到了百草园的快乐里,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杜蓉  汲安庆 《师道》2009,(10):51-52
鲁迅一生只写过三位恩师: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国学大师章太炎,还有日本仙台医专的藤野先生。而三位老师中,最令鲁迅感激的是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9.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