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王"、"臣"二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演变、字义训释进行考释,探究二字的本义,证明此二字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而许慎的解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辞书释义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2.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3.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4.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一、字形推断法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  相似文献   

5.
因形以求义,是前人分析字形探求本义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清代江泳说:“许书之要,在明字之本义而已。”王筠说:“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他们话的意思是说: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重要之处,也在于从汉字的结构去掌握汉字的根本义项。字(词)的本义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们臆造的;它是凭出土文物和典籍作证的。以“以”字为例,众所周知“以”字的用法居于灵活多变之首。台湾省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6.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内。) 1.下列辞书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经籍籑诂》 ④《辞海》 2.《广雅·释诂》:“暂,猝也。”所用的释义方式是 ○ ①描写 ②直训 ③义界 ④譬况 3.下列辞书中,收集古书中以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的是 ○ ①《辞通》 ②《经传释词》 ⑧《经籍籑诂》 ④《词诠》 4.通过分折汉字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的工具书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汉语大字典》 ④《词诠》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①杨树达 ②王引之 ③王念孙 ④刘淇 6.下列各组字为异体字关系的是 ○ ①亡 无 ②蹟 迹 ③陈 阵 ④飞 蜚 7.古书训诂资料汇编的工具书是 ○ ①《辞通》 ②《词诠》 ③《经籍籑诂》 ④《助字辩略》 8.《说文》分析汉字结构,有一个术语是“从某从某”,指的是 ○  相似文献   

7.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8.
①戍(sh):《说文解字》:“守边也。从人持戈。”显然,许慎认为“戍”是会意字,意思是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边疆。其实,“戍”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象一个人在戈下的形状,所以本义应该是“用戈看守敌人”,与许慎的说法刚巧相反。“守卫边疆”只是它的引申义。《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中的“戍”是引申义“防守”。可见汉代的许慎已不知“戍”的字形和本义了。  相似文献   

9.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10.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11.
释商     
商族何以称商,什么是商字本义。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未能定论。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商,从外知内也。从章,省声。”又云:“(?),言之讷也。”认为商字本是讷于言而明于行者,让人从外表了解其内在之意。但众所周知,殷墟卜辞中迄今尚未发现章字,难于证明商字上部所从之立就是章字之省;而且一期卜辞所记商字下部又多不从口(见《甲骨文编》93页),就是说原非(?)字,可知许氏所释商字本义与早期卜辞商字字形不符,因而是不足为据的。近世学者始据出土甲骨、金文资料探求商字本义,有释商为“赏”  相似文献   

12.
“隹zhuī”和“佳jiā”是两个字形近似容易混淆的字,怎样区别呢?“隹”是独体字,是个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短尾禽的总称。我们看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隹”字,虽然笔画不同,形态各异,可都很象雀鸟的样子,到了楷书,就看不出雀鸟的形状了。  相似文献   

13.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14.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15.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  相似文献   

16.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17.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师”和“归”两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找时,两个字的部首不相同,但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应该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把“师”字安排“|”部里,而把“归”字安排在“ヨ”部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连数天,我反复查找各种语言文字书面的书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部首归并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创立540部首将汉字归类以来,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小篆字形,把同一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一部“。师”字在“币”部“,归”字在“彐”部。许慎的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篡字书的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