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揭示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制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型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积极培育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等对策,从而期待成人高等教育能更稳健而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金 《成人教育》2015,(10):6-8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积极探索新常态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最终引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提出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找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等应对策略,可以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提质增效中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质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应探索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旧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未能明确提出相对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建国初期 ,我国发展新型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 ,主要蕴含在教育事业总的指导思想中。新学制也未对成人高等教育做出如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那样较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新中国面临重新探索合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道路的复杂任务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出现多种可能性和曲折前进性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进行战略选择。要理顺教学体制,突出为成人学习服务;促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拓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领域;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问题已迫在眉睫,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成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确定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研发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教材建设是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心环节。本文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的内在要求,结合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研发的要求与实现途径,期望有利于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去深刻分析和洞察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及改革方向。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应对策,从而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和进步,终身教育观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终身教育观思想,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在详细解读终身教育观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在终身教育观下,对成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剖析: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支撑力量;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将向全球化、多元化、远程教育普及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药成人教育改革苏华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出现了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成长期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成长的环境从优惠、无序转向公平、有序 ,成长的要素从资本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成长的内容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升级 ,成长的空间从农村转向城市 ,成长的动力从政府推动转向WTO推动  相似文献   

12.
“胡焕庸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已有80年。迄今为止,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影响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中,自然条件对“胡焕庸线”突破的可能性影响不大,而经济技术条件加速变化和社会政策的战略要求可能会改变“胡焕庸线”的固有格局。在这一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既是实现“胡焕庸线”突破的目标,即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均衡、产业在区域间发展均衡、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是“胡焕庸线”可能突破的重要动力。以新疆为例的分析,佐证了西部地区通过新型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可能性。为此,有关方面应积极搭建人口流动通道,逐步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均衡;应加大产业发展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在区域上的均衡;应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 实现区域宜居水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它创造就业空间大,还可以扩大内需、创汇和实现利税,已成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媒体所创造的更具开放多元、流动虚拟的公共空间,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公共领域之形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公众议题聚集着公众,惟有关心公共利益的公众团体之形成才能使公民有序参与有力量。而公共空间与公众团体之维系,取决于有独立人格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公民个体。公共空间、公众与公民之间的良序互动构成了新媒体时代公民有序参与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富有弹性、也更具挑战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课程改革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前途和走向,进行课程改革是教育内部机制调整和改善的需要,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新城市主义观点和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对比分析了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机制、特征和结果;针对中原城市化的产业构成和空间现状,从地理空间的观测尺度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目标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的拓展生产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特性重塑了城市空间。从新媒介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来看,新媒体的流动性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新媒体的产业性孕育城市空间经济、新媒体的艺术性标识城市空间文化、新媒体的智能性更新城市空间体系。新媒体没有取消空间,而是改变了空间。新媒介所构成的人类社会框架和生活节奏业已成为今天新城市化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我们的所有生存领域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SIC)是信息共享空间(IC)的资源、空间、服务三要素与信息服务学科化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的有机集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顺应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图书馆建立SIC具有环境、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一站式服务、学科专业化、方便灵活性、交流协作性的特点;而选择学科专业,制定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学科信息资源;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虚拟层、服务层、学科服务物理层;确定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是建设SIC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文[1]给出了求标准正交基的一种简便方法,但仅适用于R~n,本文加强了文[1]引理2,给出了一个改进的正交化方法,适用于任意实内积空间。  相似文献   

20.
As teachers enter the school communities of their initial practice, they experience identity shifts that reflect their learning. Throughout teacher education they have constructed an identity informed by their previous school experiences, the ideas and approaches promoted by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an ideal of the teachers they hope to become. The complex set of influences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ir lives as students and their lives as professionals causes them to confront their identities in new and sometimes disruptive ways (Flores & Day, 2006). New teaching situations introduce them to the thinking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to the needs of their first groups of learners, challenging the notions they have so far developed about who they are as teachers (Smagorinsky, Cook, Moore, Jackson, & Fry, 2004). This paper reports on interviews with 35 new teachers as they graduate from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enter the profession, and details their learning about agency and role in community resulting in identity changes within this boundary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