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2.
罗雨是近年来活跃在诗歌舞台上的一个80后女诗人,但是她的诗歌却并非关注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更多的是关注同属于这个时期的“这一代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并揭示出了他们的“空心人”身份,她有意识地通过故乡、亲人、爱情等几个方面的抒写,较为成功地将人性的挣扎等各方面揭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7.
绿原是现当代文学的著名诗人。他的人生命运与他的诗歌创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他的苦难孕育了他的诗歌,而他的诗歌又记录了他苦难的心路历程。他的诗歌显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苦难中搏动的灵魂,同时也展现了他诗歌艺术的生命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白桦及其诗歌创作的命运,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白桦是率真而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其诗歌创作具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也是其诗歌的精神底蕴。他在诗中歌颂英雄、反思历史、针砭现实、追求自由,始终流露出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及忧患意识。从书写"适应性文学"到试图用文学"纠正生活",白桦作为一个"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坚定地走在求真之路上,其诗歌充满了正义感、反思精神和批判激情。虽然饱经忧患且年事已高,但白桦晚年的诗歌锋芒不减,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更加自然而成熟。  相似文献   

9.
1930年代的诗歌大众化运动,始终围绕着"歌谣"这一关键词展开。诗人们借鉴歌谣的形式,创造贴近大众的诗歌。革命宣传干部重视收集民间歌谣,把革命思想写入歌谣,起到发动群众的效果。歌谣实践促进了新诗现实主义题材的发展。在学习歌谣、仿制歌谣的实践中,诗人通过否定诗人身份和以往艺术追求来完成自我定位的转变,并成为下一个十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21,(1):14-20
新诗百年以来,内蒙古诗歌始终处于"失范"和"离场"的状态。重塑内蒙古诗歌形象,重构内蒙古诗歌内核,成了摆在当下内蒙古诗人思考与创作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诗歌与女性诗歌的考察,以《内蒙古女子诗歌双年选》为蓝本,剖析选本价值与内蒙古女子诗歌的特质,并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性别"特质的凸显、塑造一个新的诗歌地理,完成本地(本主文化)与异域的精神突围、生态女性主义的女子诗歌书写的觉醒与可能三个方面,指出内蒙古女子诗歌在当下诗歌大潮中突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诗歌似乎与普通大众的生活存在隔膜。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诗歌和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存在障碍而造成的。其实,"诗歌生活"作为"文学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进入研究的视野。从博客/微博的应用与诗歌朗诵会的举办,诗歌奖的评选和诗歌节的举行,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共生与互动等几个节点可以展示"诗歌生活"的影像。  相似文献   

13.
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第三条道路"是继"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后的一种新型写作。本文主要立足于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第三条道路》(第一卷)为例来分析第三条道路的写作思想,并试图界定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诵读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中的妙词佳句,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画面,有效的把握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明确诗歌大意。文章从盯"景",浮现画面;品"情",陶冶情操;挖"眼",提纲挈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巧抓妙词佳句,品味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6.
熊辉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106-107
诗歌边缘化的提出并不符合文学性立场,所谓的边缘化其实是诗歌地位的正常化和诗歌创作语境的自由化;诗歌的发展现状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诗歌不可能边缘化,边缘化的提出反映了部分人对话语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留恋。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是9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的角度,着重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指正各自写作的障碍,以引导当代诗歌写作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现在的考试大体上还是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学生的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面对以上问题,如要取得好的改善,可从两方面训练:一广泛积累,二研究鉴赏技巧,即"积累+技巧"的策略。就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三方面:诗歌形象鉴赏;思想内容以及主旨评价;语言风格和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从黄仲则诗歌在十八世纪的思想界的意义,黄的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与历史群体文化观念的冲突,黑暗现实中的道德拯救与虚无背后的坚守等几个方面来讨论黄及其诗歌,同时探讨十八世纪中下叶被禁锢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从而揭示黄仲则困若不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