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采编》2005,(3):9-9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3.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4.
传媒权力是大众社会的一种公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社会中,大众传媒一直被称为除了立法、司法及行政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媒介的权力和权力的媒介,经常成为传播学讨论的一个问题。大众传媒究竟有没有权力?如果有,那么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又有怎样的表现形态?这些问题,涉及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功能,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深入认识传媒.解读传媒,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传媒权力是媒介通过褒扬、贬斥、劝服、引导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支配力量。就其性质而言,传媒权力是一种表现为影响力的公权力。传媒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传媒权力的"异化"。传媒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媒体伦理角度加强对传媒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传媒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单晓颖 《新闻知识》2007,(10):83-84
媒介素养是media literacy的中文翻译,在国内也有"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等提法。虽然二者称呼有差异,但是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看,两者指的却是相同的东西。就像陈先元先生在他的《大众传媒素养论》中所讲的,"尽管称谓不尽一致,但所指代的基本就是同一事物"。  相似文献   

7.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8.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与刘建明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刊登了刘建明教授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 ,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文章认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传媒市场仍然属于受到国家保护的一个特殊领域 ,不会开放 ,外面传说很多的“传媒入世”没有任何根据。可是 ,事实是否如此呢 ?从目前获得的各方信息来看 ,情况并非那么简单。细读刘教授的文章 ,有几点似乎值得商榷。1.作者文章中的观点不无矛盾之处《“传媒入世”的杜撰》开始部分批驳了一些文章中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媒体市场开放的种种说法 ,认为“大肆炒作外资、外国新闻集团插足我国媒介市场…  相似文献   

9.
严功军 《新闻界》2005,(1):106-107,93
中国传媒业改革始于1978年后,俄罗斯的传媒改革始于1985年。由于两国传媒改革的社会转型环境实质不同,策略各异,改革后的传播体系运行所产生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三个代表”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大众传媒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取得了成功,已经形成社会与传媒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而俄罗斯则在西方民主、  相似文献   

10.
“媒介具有权力”.这是20世纪初西方传播界所达成的共识。“媒介权力”实质就是传媒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而媒介传输如此强大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实现。媒介所使用的语言样态、表述方式、话语策略等都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以至整个社会的审美诉求。观察当今的大众传媒,普遍存在着语言的生态问题,如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非汉字形式字母词的出现。网络用语对传统传媒语言的冲击,而传媒语言中的暴力.则是最突出的现象,不断地受到公众的批评,极大地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对广播电视传媒资本运作的基本判断1.广播电视传媒产业还没有真正“热”起来。首先,最新的数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整个广播电视传媒市场的规模从理论上说超过1000亿元,而事实上,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今年所实际拥有的市场“盘子”仅仅在约800亿,至少还有近1/3的增量空间没有  相似文献   

13.
代洪甫 《新闻爱好者》2008,(12):100-101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传媒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达到了“全方位”的程度。传媒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令人耳鸣目眩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肢解、动摇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权威地位,向其所传承的大学文化渗透。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传媒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将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所以,正视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已经成为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课题,加强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4.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媒经济学的范式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那么,传媒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呢?目前,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很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教授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①另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5.
叶子 《今传媒》2006,(9):9-10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是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克服、防止文艺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倾向?带着这些问题,《今传媒》记者最近走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今传媒》记者: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构筑了怎样一种生态环境?肖云儒: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膜。这个文化膜隔离与遮蔽着主体与社会,造成了一种比…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物资报》刊出一则题为《传媒成为经营者主要信息来源》的消息。文中写道:“来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项报告说,我国企业经营者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据有关专家分析,企业经营者将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作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容易造成  相似文献   

17.
传媒书架     
《新闻与写作》2009,(1):92-92
《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战地36天》;“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报道策划》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出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WTO后,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规范性开放,以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开放。从整体上看,物流开放必然带来内外信息的互动,对传媒和新闻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这不等于外国传媒注定要涌入我国,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媒入世”。最近一年来,新闻学领域大肆炒作的“传媒入世”,纯属研究者炮制的一种幻影。 (一)传媒入世,有何根据?1.传媒入世,是指我国入世后,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服务产业也同时按照WTO规则进行“贸易”。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暗示传媒入…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的语体是现代白话,是“熟语”:但是为了避熟就生,或为了填补语义空白,新闻传媒语言也会采用古典词汇、古典诗句等。古典语料原本已经处于“休眠”状态,一经新闻传媒采用,重新进入“活性”状态;这就是大众传媒语言对古典语言的“反作用”。新闻传媒恰当地采用古典语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既能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谢辉  姚莉  李媛 《新闻前哨》2007,(12):41-42
有一次网上聊天,网友问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我如实告之——新闻工作者。“你们传媒厉害呀!要谁死,谁就死”,网友随即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生杀予夺?传媒当然不可能拥有封建时代皇权般的力量,这位网友的意思不过是传达出公众对媒体的一种印象:权力。诚然,大众传媒因掌握着话语权而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中心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权力”。我们知道,一个健康运转的社会,任何权力都应有其边界,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