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语言模糊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实践活动,提出该理论在翻译工作中的一些具体运用。1.原文明确,译文有意模糊;2.原文模糊,译文相应模糊;3.原文明确,译文被迫模糊。  相似文献   

2.
一、英汉翻译的模糊性及其特征从现代符号学的观点看 ,翻译的实质就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思想 (意思 ) ,因此 ,翻译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原文的思想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从现代语义学的观点看 ,翻译有两个步骤 :一是透彻理解原文的意思 ;二是用译文语言确切地把它表达出来。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必须运用语言这一载体。语言有一基本特性——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语言包括语音的模糊性、语法的模糊性、语义的模糊性和模糊词语等诸多方面。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引起英汉语言翻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英汉语言翻译实践中俯拾皆…  相似文献   

3.
译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翻译中的模糊语言大量存在,翻译的模糊性是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信息损失,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英汉词语的语义模糊性体现在两方面,即词语本体的模糊性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本文阐述了英汉词语语义模糊性对英汉互译产生的影响,粗略探讨了可行的翻译方法,并且认为在寻求等效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找到更加忠实于原文模糊语言的译文,因此,以模糊译模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广告中经常使用模糊修辞手段使语言具有模糊性,为广告宣传产品信息、争取顾客、扩大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的模糊修辞的表现力,在汉语广告英译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模糊译模糊,模糊词类的转译、保留模糊修辞格和套译法,再现汉语广告的模糊性,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英语广告中大量使用语言的模糊来宣传产品、传播信息或观念,引导和感召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在英译汉过程中可使用模糊译模糊、精确译模糊、增加模糊表达、将英语中的模糊表达译成汉语的四字词组等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模糊性,使译文更能贴近原文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和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荚语中的应用,结合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说明原文文本及译文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又来自语言的模糊性。本文揭示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试图对语言的模糊性与解构主义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推导出这种关系对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学文言文,要指导学生能将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怎样翻译呢?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请大家指正。一、明确译文的要求,理解原文的意思。译文必须忠于原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保存原文的形式(文言散文,要译成现代散文;文言诗歌,要译成现代诗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摸清全文的脉胳,做到胸有全局;要逐字逐句分析、理解,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着落。这样,才能为翻译全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奈达的等效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具有适用性,将邓恩《早安》的译文置于等效理论的视阈下,从诗歌的形式、韵律和内容的等效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好的诗歌译文应在尽力保留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感受,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朱洁 《考试周刊》2011,(60):21-21
数字对文学作品的意境刻画和作者感情的抒发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得目的语和译入语读者对数字的模糊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这类数字的模糊处理,使得译文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2.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地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企图实现的用意,即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根据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和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晴雯判词》是一篇脍炙人口著名诗作,此篇有好几种英译本,文章尝试考察《睛雯判词》的两种英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作的推理和示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英语格律诗的翻译主要涉及节奏、译文的体裁、风格的继承三大问题。英诗的节奏无法完全翻译 ;译文的体裁应有译者本国诗歌文化的烙印 ,能够丰富译文的底蕴 ,加强读者的文字想象 ;英诗原文的风格包含时代风格、语言风格 ,除此以外还有译者的写作风格 ,三者皆是继承原文风格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经常走向两个极端,拘束于原文或完全忽略原文,导致译文失去文学性。譬如林语堂翻译的《行宫》仍然企图忠于原文,其译文失于平淡。世界文学具有超越民族文学的特点。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翻译诗歌应该注重文学性和诗性的回归,译文才能生存于世界文字这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指的是语言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这一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也具有模糊性。解构主义是继结构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潮。解构主义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即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解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之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窥见语言模糊性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译文和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一这些语言模糊性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的体现,从而说明模糊语言学理论对其是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模糊性语言语义特征(1)渐变性和亦此亦彼性;(2)不确定性;(3)相对性及在翻译中常见的现象:(1)语音、语调模糊性,(2)词义模糊性,(3)语法模糊性,(4)语用模糊性,探讨对模糊语言的一些翻译方法:对应法、交异法,省略及补充等。  相似文献   

18.
语言语义模糊性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一个特点,是语言中一种普遍现象。在英汉翻译中正确认识和运用语义模糊性,可以使译文更加忠实、通顺地完成和原文的语码转换,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9.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20.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