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创作与1946年,是一部具有浓厚幽默讽刺意味的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因幽默讽刺的语言享誉世界文坛。《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为主线讽刺了社会生活,进一步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展现出不做作、自然的讽刺痕迹,文中所包含的各种多样灵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钱钟书先生高超的技艺。所以,读者能够在《围城》这部作品中探究出钱钟书先生所具有的独特讽刺幽默艺术。基于此,主要分析《围城》比喻手法中所具备的讽刺特征,探究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总结出小说中三方面幽默讽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魏垂忠 《江苏教育》2012,(Z1):12-13
作品简介:《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与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4.
关于《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最好的著作,在其中,他塑造了方鸿渐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对于本文,集中精力描写了《围城》中很多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给读者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5.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赵春敏 《教学随笔》2016,(5):146-146
关于《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最好的著作,在其中,他塑造了方鸿渐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对于本文,集中精力描写了《围城》中很多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给读者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作家,鲁迅和钱钟书分别在自己的经典作品中创造了阿Q和方鸿渐两个经典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物所处因境及其人性表现,加以分析、比较两个角色的异同,以期深化对两个角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讽刺杰作。它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幽默的肖像描写,滑稽的语言行动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精妙绝伦的比喻,机智俏皮的反复灵活多样的讽刺手法,以及幽默的笔触、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本文从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人物世态、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9.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围城》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其讽刺手法和艺术为世人所称道。文章主要从社会制度、人物心理特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三个层面来展现其独特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以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病态畸形生活为嘲讽对象的讽刺小说。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独具一格,语言幽默辛辣,妙趣横生,呈现出灵动机智、轻松活脱的讽刺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写于1946年的《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严肃而耐人寻味的讽刺小说,无论是人物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的刻画还是语言等都充满了讽刺艺术的魅力。基于此,将以《围城》中的人物活动为线索,就其精雕细琢的情节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描写上,探讨讽刺艺术所蕴含的诙谐与幽默。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围城》思想及艺术价值极高,尤其是讽刺手法一直是小说的一大亮点,本文迎合中职生实际,从五方面对《围城》的讽刺笔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7.
《阿 Q 正传》编者在思考与练习五中提示说;“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手法,对不同对象给予了不同态度的讽刺.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是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对阿 Q 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这段提示是十分精当的。《阿 Q 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表现在下面几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作为蜚声中外的学者和作家,是以博学和智慧闻名的,他的为数不多的小说“每篇象一朵有刺的花,美丽、芬芳,发出无限的色香,……”无论是称誉于世界文坛的长篇杰作《围城》,还是精巧别致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都以其独特的讽刺形象和讽刺艺术风格。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现象。一、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鲁迅、老舍、张天翼等现代讽刺作家笔下的讽刺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与他们不同,钱钟书小说讽刺形象的独特性在于几乎集中地描写抗战初期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以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病态畸形生活为嘲讽对象的讽刺小说。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独具一格,语言幽默辛辣,妙趣横生,呈现出灵动机智、轻松活脱的讽刺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