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西语"也就是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混合体,它是美国拉美移民聚集区的语言沟通工具,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它的流行也印发人们对语言纯洁性等问题的担忧和争论。本文从"英西语"的概念出发,意图探讨出英西语的发展历程,并就现如今英西语的发展和扩张来进一步的探讨人们对于英西语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张先锋 《教学与管理》2012,(36):120-121
从词源上看,吉祥物,英文mascot,是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以及英文的混合语。实际上,19世纪以前,外文中没有关于mascot的历史记载,到了19世纪初,mascot一词在英语中出现,并意指"吉祥的人、动物或东西,认为能带来好运者,无论有生命或无生命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化日益扩大,英语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工作和生活中英语交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了很长时间之后,仍然不能和国外友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是我们目前国内存在的想象,有人管它叫"哑巴英语",也就是我们学了很久,学完之后还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多交流,而不是应付考试进行填鸭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密码     
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和沟通,迄今为止,打破语言之间的沟通壁垒是全世界都在关心的话题。但也有一种语言,其存在的同时具备着两层含义——在具有普通语言的沟通功能的同时,它更加强调隐瞒,这就是密码。从原理上看,密码是对明文进行加密,使之在传送过程中即使被截获,也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传统的密码加密手段是按照字母、词组进行加密。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依照语言本身的特性,某些词出现频率较高,容易给人抓住破绽。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频率需要从成千上万份截获的情报中总结出,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在概率学里有个故事,掷硬币的时候,落地…  相似文献   

5.
赵振江 《大学生》2012,(Z1):90-91
"荷花开在树枝上"在早期(十五、十六世纪),西班牙想征服中国,可是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十九世纪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力衰落,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向西方学习,而西方人对我们的文化丧失了兴趣。我在格拉纳达教书时,该校一度想取消汉语,改成日语,因为他们和日本有经贸往来,和中国没有。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学西班牙语的人很多,西班牙学汉语的人也开始多了。西班牙至少有四个孔子学院,分别在马德里、巴伦西亚、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在加那利群岛还有孔子课堂,就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国力强大了,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对中国文化是很重视的,书店里常见的中国书有《论语》、《道德经》、《易经》,也有唐诗,还有一些小说,比如巴金的《家》,但译者是外国人,因此文章在翻译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小说中写到鸣凤很漂亮,瓜子脸,译成了"葵花籽"。再比如"芙蓉",如果是水芙蓉就是荷花,如果是木芙蓉,它就不是荷花,那是一种树,诗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说的是木芙蓉,结果翻译成了"荷花开在树枝上",他不知道还有木本的芙蓉。我在西班牙格拉  相似文献   

6.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说",如果学了不能说就等于白学。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和不同国界、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说"。如果学了不能说,那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讲英语的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能  相似文献   

7.
一、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西班牙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后来,随着不同民族(如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等)的入侵,也给西班牙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其中,有两种民族文化对西班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公元前200多年的罗马人入侵并统治了西班牙500多年,罗马人把语言、习俗、宗教、文化带到了西班牙,使西班牙彻底“拉丁化”了。二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了西班牙800多年,西班牙的文化又注入了很多阿拉伯穆斯林的成分。至今,在西班牙的南部…  相似文献   

8.
<正> 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美洲大陆,征服印加帝国,他们不仅从安第斯山脉的南美印第安人那儿掠夺了许多黄金,还找到了一种植物,它埋在土里的块茎是可以吃的,这就是土豆。今天,土豆已经种遍了全世界,和大米、小麦、玉米一样,是人类最宝贵的食粮之一。油炸土豆条,又叫薯条,是外国小朋友非常喜爱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西班牙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塞万提斯了。他是经典之作《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文学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孔夫子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孔子生于春秋时代,是东方儒家思想的代表。塞万提斯生于16世纪,是西方冒险主义精神的表率。一东一西,相隔千年,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两种语言毫无交流的可能。而如今,塞万提斯的语言正在孔子生活的大地上成长,斗牛士与弗拉门戈的文化正在东方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西班牙语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流行。  相似文献   

11.
"言语"这一概念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19世纪初,由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尔特提出.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全面系统地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索绪尔的理论体系中,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和言语的分立,是索绪尔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言语的基本含义就是对语言的运用,一是人说和写的过程,即言语活动或言语行为;二是人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东西,即言语作品.也就是说,言语有两种存在状态:动作状态的言语和物化状态的言语.  相似文献   

12.
宋兵  董莲莲 《考试周刊》2007,(43):41-42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只有了解语言的特点,并且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储备,才能更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我们从事日语教学的人,经常深有体会地对初学日语的学生讲:"学英语是哭着进来笑着出去,而学日语则是笑着进来哭着出去。"这意思是说,日语对于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初学时虽感到比较容易,但越学越难。掌握日语对于我们之所以非常之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比汉语复杂得多的敬语。学好敬语是开启日语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交际技能,语言交际贯穿在语言活动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已逐步和国际社会接轨,英语作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最重要的语言,它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4.
王波 《大中专文苑》2011,(17):59-60
身为西班牙人,这一度是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不幸。他唯一掌握的语言是西班牙语。然而这位医学毕业生无奈地发现,母语很难让他在国际科学界发出声音。19世纪晚期,世界上重要的科学论著大多由德语或法语写成。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就是一种沟通的艺术,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话形象地道出了沟通艺术的真谛。在职校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冲突产生的原因就是沟通不当,而很多教育问题的解决却又是通过有效沟通达成的,因此,会沟通是班主任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沟通首先是一种责任。"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班主任的沟通对象有学生、任课教师、家长、学校相关领导、社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英语也不例外。学习西方语言的人,往往会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民族语中,有着共同的东西。英语是比较年轻的一种语言,如果要追溯家谱,它同盎格鲁——撒克逊语、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都有血缘关系。有如人类有他们祖辈的遗传特点一样,同样,英语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教学有三种价值取向——认知取向、审美取向、技能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主动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声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于"教"与"学"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话语权"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利。它  相似文献   

18.
乔枫 《小学生》2008,(1):79-81
人类用剑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捕猎的工具到战争的武器。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击剑课,而西班牙是现代击剑运动的摇篮.第一本击剑书就是由两位西班牙教练编著。击剑运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是在18世纪的法国。到了19世纪初,它逐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并最早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1955年击剑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学语言,比如学英语,在某些人看来,就是掌握它的语音、语法、词汇。认为这些东西掌握住了,英语也就学得差不多了。持这种看法的人显然是深受传统的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其实,这种狭隘的“工具观”,很容易将人们引向只注意对“工具”本身,即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研究,而忽视研究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如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这种工具主义语言观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学生自感掌握了语言这种“工具”,却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时常感到这一“工具”使用困难,而难以达到交际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