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萍 《文教资料》2006,1(16):35-36
对利己的认识和评价是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不可逾越的问题。传统的伦理学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认为道德行为的特点就在于个人节制或牺牲自身利益以保护和服从整体利益。因此,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通过正确了解利己内涵,揭示利己和利他的辩证关系及利己的意义,使道德教育从天上回到人间,成为每个人一种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商品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中,因此,从理论上弄清利己与利他复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对于和谐社会生活,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一、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历史发展在极其低下匮乏的原始经济基础上利己与利他是自发统一的。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这时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生产不管是采集还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是指“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前瞻性高教理论问题或有较强理论‘贡献度’的重大高教实践改进问题”,根据“问题”本身是出于社会的需要还是发乎研究者的个人意向,我们可把问题分成“利他”与“利己”两个维度,“利己利他型” 、“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利他型” 四种状况。高教前沿问题可分成学术性探究的高等教育学前沿问题与政策性分析的高等教育活动前沿问题两大类。高教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基础研究问题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立足基础,抓住前沿,适度投注热点。  相似文献   

4.
“:利他”与“利己”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甚至主张“利他”与“利己”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全球环境来看,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人际环境中的互助与合作,努力达成“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的和谐才最可以符合人的利益而且是最容易达成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通过基于420份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利己性、利他性和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证明: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的提出是合理的,模型中四类人幸福感显著不同;利己性利他性显著影响幸福感,利己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低,利他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高;而改变消极人性观和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是抑制利己性和培养利他性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道德同情、“囚徒困境”博弈、利他合作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经济理论,对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利己和利他的调和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中国各阶层的利益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摈弃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错误的物质利益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唯物辩证地认识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法律制度化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斯密的《国富论》论述了国家增加财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人们追求财富的动机,即人的利己性.斯密认为利已是人的本性,但是利己不同于自私,利已往往要通过利他才能实现.市场机制是利己与利他的中介,利己会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利已与利他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认为在国内政府要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国际上要展开自由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原则成为贸易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利他"的道德观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不谋而合.提出新型的道德观,提倡"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揭露了城市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并从班级文化视角去解释各班隐性辍学率高低的差异.班级文化可以分解为班级团结和班级规范这两个基本因素,班级团结与班级规范的平衡状态对隐性辍学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该研究从班级文化视角把隐性辍学类型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四种类型,利己型和利他型隐性辍学率可以由班级团结不足或过...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角度出发,指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利己的逻辑起点引出利他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人人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秩序。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经济人是具有道德意识的社会人,“利己”与“利他”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人。在从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推进过程中,其正义观构成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内核。正义不仅是个人必备的品质,也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促使各种美德相互包容、和谐共存,使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处于合宜状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的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领域自发的力量,是蕴藏在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自然伦理秩序。在社会道德领域,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它诱导到全社会利益秩序,自发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分配。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是亚当·斯密哲学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人的利己本能,是先天存在的。而人的利己意识却是后天形成的,它受到人的利己本能以及物质资源有限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利己意识的主导下,人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时,亦可做出一些具有利他性或者互利性的制度选择与安排。正是人的利己本性(包含利己本能与利己意识)才是法律与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是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支点。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利己——损人、利他——损已往往被被认为有必然联系。根据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与字源学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1.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实质内涵;2.为已利他是道德恒常性的表征。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应该承认为已利他和纯粹利己的合理性,并根据孩子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为克服个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达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均衡而产生的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自然经济条件下贬斥私利、私欲的伦理道德观相对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观则肯定利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从社会价值取向来制定中小学德育目标政策,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视角来选择德育内容,因而造成对中小学德育内在的二元矛盾,特别是对共性和个性、非理性和理性以及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的忽视,导致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冲突和对立,使得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过度重视其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忽视其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透视中小学德育过程中利己与利他关系重心的失衡状态,可以为复归中小学德育中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张力、平衡现有的失衡状态指出新路径。循此路径,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才能合理对待利己教育,坚持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性有两个方面即利己与利他。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应该是统一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人的求利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依德治国,约束人的损他行为,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有人曾感于诸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志愿者服务等利他行为的稀缺,认为:"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道德生活的一大顽症.[1]这个判断代表了一种对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势,即想当然地将利他与利己对立起来,并偏执地认为利他是善的和道德的,而利己则是恶的和不道德的.其实,利他与利己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