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情的需要,更有其内在的必然原因: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是高等教育民办的直接推动力;具有经济功能是高等教育民办的价值基础;产业性是高等教育民办的物质前提;市场调节是高等教育民办的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展中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为此,必须民确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地位;新生其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督导制度;拓宽经费的筹措渠道。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尚有许多影响甚至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要从优化法制和政策环境入手,来加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建设。即,一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民办高等教育法制环境建设进程;二要借鉴“非公经济36条”,大力营造民办高等教育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顾美玲“民办高等教育”这一术语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国家投资和非国营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通称。其办学主体呈现多样化,包括有公民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民主党派办学;社会组织、团体办学;非国营企事业...  相似文献   

5.
(一)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市场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继续依赖高等教育市场。目前,高等教育市场还处于形成时期,显得不成熟。不规范,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缺乏积极的产业政策,这种情况使民办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 1.巨大的意愿需求与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困境。 任何一项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才能得到充足的发展,缺乏市场或者市场开发成本太高,都会严重制约这一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分为潜在市场和现实市场。潜在市场是有待开拓的市场,是人们的意愿需求;现实市场是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它改变了我国建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弥补了公办高等教育供给的不足,减轻了财政办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竞争,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然而受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及师资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期望引起大家对这一教育热点问题更广泛深入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等教育举办主体多元化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21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的强大动力。该文在分析和界定“高等教育举办体制”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必须以体制或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原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举办体制的目标模式,描述了这一目标模式应是“主体多元,依法举办;公立为主,民办为辅;目标共同,地位平等;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指出了构建高等教育举办主体多元化体制的切入点是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并为其举办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李云芳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5):34-35,41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护了民办教育应有的地位,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民办高等教育也因此告别了尴尬的处境。《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现实化一是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促进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并且要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中,要体现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二者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处理好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并且要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笔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三的关系中,要体现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二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处理好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