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阎锡山奴化理论进行批判剖析 ,认为其几希哲学是基础体系 ,横竖政治是其运行体系 ,维持网络是其保障体系 ,好人主义是其目标体系 ,它们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反动“育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地方实力派,从维护自身在山西利益的前提出发,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和蒋介石集团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充分体现了其政治策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这种策略有其深刻的原因,同时对抗战局势及其自身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阎锡山在山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村治"改革运动。这一改革不仅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运动。混乱的社会秩序激发起阎锡山的济国之情,他将中国式哲学思想与日本"村町制度"相结合,辅之以先进人物的帮助,推进"村治"改革,实施社会教育。其"村治"改革中的社会教育围绕"开民智"与维护政治统治展开,采取操纵与说服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类型多样的机构作为实施媒介,整肃了山西风气,为"村治"改革提供了相对文明开化的社会环境。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宏大社会教育观及有效的方法,对缓解中国当下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推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把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性课题,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在指导日本教育体系改革上,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终身教育理论凭借其"统合"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历社会弊端而主张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批判学校教育体系臃肿化而主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工具。个性化教育理论依据其"个性主义"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主张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基于缓和管制及选择自由的观点,构成了日本开展教育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推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把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性课题,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在指导日本教育体系改革上,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终身教育理论凭借其"统合"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历社会弊端而主张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批判学校教育体系臃肿化而主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工具。个性化教育理论依据其"个性主义"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主张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基于缓和管制及选择自由的观点,构成了日本开展教育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指登山、露营、郊游等户外活动和观察星空、动植物等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其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小学教育全面推行的“自然体验活动”,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活动建设模式,研发具有“学科融合”理念的活动设计方案,且构建了一套较完备的评价系统。日本“自然体验活动”的体系构建、活动设计、评价系统对我国小学教育中推行研学旅行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系统全面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它的诞生不仅标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基石。文章从社会环境育人、价值观念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理念创新、促进教育环境优化、深化教育实践磨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启示意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兰秀玲 《辽宁教育》2006,(11):26-27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我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要任务,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序列,确定了各年级德育目标,细化了各年级德育内容。开展博爱教育和规范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德育体系,在德育途径上主要体现“四大育人工程”——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其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山西出现了日俘“残留”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渊源.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是唯一没有离开固有“地盘”的军阀,但在抗战中,龟缩在吉县一带的晋军面临诸多的困难,财政拮据、交通不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此时的共产党却在山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路军力量不断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这一切使阎锡山感到极度的恐慌,也促成了阎锡山同日军的合作.抗战期间,阎日双方即有多次接触,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大都停留在了书面阶段.日本投降后,面对共军在山西的咄咄态势,阎锡山“寄存武力于中国”的想法同以城野宏为代表的日军高层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三万余名日俘“残留”在了山西,成为阎锡山“剿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三全育人”要求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探析“三全育人”内涵,分析现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以全员育人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交互转换、以全程育人带动研究生思政教育链式发展、以全方位育人打造立体系统化研究生大思政体系等路径,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要求校内各育人单位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三全育人”助力。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套人马,一套是承担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思政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管理,一套是承担课外涉及生活、学习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由学工处统一管理。两套人马属不同部门,在主观上各行其是,客观上各属其政,严重阻碍“协同育人”的开展。用好“两套人马”,首先要从内驱力发掘出发,激发“两套人马”同向同行。其次要创新同向育人“协同机制”,明确了“两套人马”的优劣势。最后要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为用好“两套人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灭亡中国的步伐。山西军阀阎锡山怀着对日、蒋、共三方力量的恐惧,转向“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对阎锡山集团所进行的以斗争求团结的争取工作,促进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阎锡山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其统治山西近达四十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地处抗战前沿,怎样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成为阎锡山工作的中心。弄清这一时期阎锡山与日本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从三个时期分别考察了阎锡山与日本的关系。对于全面的反映抗战时期阎锡山的表现,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在辛亥革命后掌控了山西政局,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以对抗阳民党南京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去中央化”。其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措施尤显。其间阎氏创立了一套特征凸显的经济金融理论即“物产证券说”,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短暂的初期试验,实施了“实物十足准备库”制度。在此理论下进行的制度运行既有欺骗和剥夺民众财富的一面,也存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了山西的金融秩序有效运行。在抵御中央势力向山西延伸的同时,阻滞和延缓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统一大局。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荣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6):37-41,46
日本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极其鲜明的特征,其育人目标突出地表现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其道德教育的内容重视对人的心灵塑造;在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避免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教育途径,并且这种教育不仅限于学生时期,更是伴随终身的终身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阎锡山在山西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晋钞改革,此次货币改革是山西金融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山西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阎锡山第二次晋钞发行和改革的研究,即中原大战后至抗战前这一阶段的晋钞改革原因和状况进行论述分析,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阎锡山在山西所施行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华北,以山西为重点,沿平绥、平汉路进军,夹击山西。在危难之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肩负党中央重托,来到山西抗战前线,对山西的政治、军事、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周恩来一到山西,便赶往设在代县雁门关下太和岭口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会见阎锡山。共商抗战大计。会谈中周恩来指出:“日军之所以横行华北,时局之所以发展到今日危急,究其根源,就在于‘不抵抗’  相似文献   

19.
在探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中,精致化理念走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作为精致化理念终极价值追求,“精致育人”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育人态度。实施“精致育人”必须坚持制度为先、以学生为本和系统过程等原则。“三位一体精致化互补育人”“年级差异精致化分层育人”和“特征差异精致化分类育人”等路径设计,为“精致育人”的深入研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思想教育研究》2014,(6):F0002-F0002
2008年以来,中国计量学院以“实践育人”为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以“知行合一”为总体目标全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