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内涵丰富,本文从叙事角度切入,分析该文所蕴含的"人"与"物"、"精神"与"内体","残疾"与"健全"等缤纷斑斓的二元对应的世界.本文认为,作者着力借助对这些二元世界的叙述,深刻地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想】1、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通过感悟,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完善学生在精神领域的认知体系。【案例实录】师:作为有感情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在寻找一种精神默契,而这种默契,往往不仅来自人,也经意或不经意地从大自然或诸多的事物中获取。今天,我们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从地坛中获得了默契,从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阅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从文本中寻找某种默契,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6.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豫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作生命的心路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8.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9.
刘正奇 《语文天地》2015,(10):12-14
不期而至的厄运使一颗狂热浮躁的心备受煎熬,身体的残疾凸显了生命的孱弱与无助。他"突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绝望中,地坛意外地接纳了失魂落魄的他。荒芜而愈见废弃的地坛,淡出了都市繁华的喧嚣,使狂热浮躁的心灵逐渐平静,宽容无私的母爱,让他失衡的精神找到了皈依。无论是对灵魂的拷打,还是对人生众相的审视,《我与地坛》真实地再现了一颗受伤的心灵艰难而苦涩的跋涉。一、与地坛对视,达成生命与自然的默契  相似文献   

10.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红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9-61,8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回顾人生失意时的一次心灵之旅。由于正青春时双腿瘫痪,史铁生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与体验细腻又独特,他在潜意识中拒绝了物理时间和空间,其时间与空间停留在最初与地坛相遇时的时空中,是永恒的时空观念。在自我的心理时间与特殊的空间体验中,作者实现了心灵的成长与对死亡、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12.
节选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时候便遭重创——双腿残疾。作者苦闷过,消沉过,在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中,作者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但更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命运的环境,最终使作者在苦闷和消沉之后是对生命的全新认识,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史铁生以心灵之笔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解读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节选了《我与地坛》的第一、二两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内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紧紧围绕"缘分"二字,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他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尽述的。然而,病残之后,地坛却成为史铁生大难之后的再生地、避难所和精神上的弟兄。同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从死开始。且从中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同时,演绎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的话     
史铁生先生走了,他的人生定格在2010年12月31日…… 身后是他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千百万师生通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与命运不屈的抗争,领悟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解读《想念地坛》,"安静"是避不过去的一个词。全文"安静"一共出现12次之多。其中,有10次指的是地坛的安静,还有两次指的是安静的人生状态。那么,怎样才能称为安静?其一,就环境而言,没有声音,没有吵闹便是安静;其二,安静是一种安稳、平静的状态。史铁生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作者用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语言来阐释地坛的安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相似文献   

18.
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我与地坛”写作练习,先唤醒对地坛已有的自我体验,再从自身已有的观察和感悟出发,探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情景关系”。对话文本时,学生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感作者所感,深入字里行间,细品散文语言,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寻文本蕴含的深意和哲思,切实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深切共鸣史铁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隔膜,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19.
《我与地坛》是作者最晦涩人生的一段写照,这是作者经历过人生至痛的苦难后所产下的宁馨儿。在平静、悠扬的文字后面有太多的血泪和哀愁,而从悲伤和哀恸中生发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超脱。这些洋溢着人格美,闪烁着智慧灵光的文字无法不让人感动。然而,只有十七八岁,毫无人生经历的我们如何与作者产生共鸣,去触摸作者复杂的灵魂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帝给了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他对人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使其文字具有了巨大的文学张力。《我与地坛》第三节,作家对四季的形象化表达把文学的以实写虚、以虚写虚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