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西夏字典《文海》的现存部分共收录明确的梵夏译音用字约60个,每个字的注解都指出该字是"梵语"或者"经典真言中用",这与西夏佛教经咒的翻译实践不尽相符。《文海》本编中注明的译音字实际上大都用于音译汉语而非梵语,专为音译梵语而造的字大多只收录在《杂类》部分里。至于《文海》本编中有一批字也见于夏译咒语,是因为那碰巧是西夏语、汉语和梵语里都有的音节。  相似文献   

2.
安华林 《天中学刊》1999,14(4):54-57
人名(包括姓氏,下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社会称谓符号。汉族人从取名到用字,都颇为讲究,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双语或多语对译时,由于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性,互译用字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对英语人名①的汉译用字作一些粗浅的考察。长期以来,英语人名汉译用字基本上靠约定俗成,缺乏严格的规范。我们从大中学校英语教材、英汉对照读物、科研论著等材料中收集到英语人名约1千例o,大致可以反映汉译用字的情况,我们即对此作些分析。一、特点从收集到的材料看,以往汉语用字有如下特点:1.译音基本准确说‘基本”,是由汉…  相似文献   

3.
标记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但以往的论述仅限于语言各层面,未见涉及文字。本文应用标记理论分析了英美人名汉译时对男女名译音用字的选择,发现只存在典型的女名译音专用字(有标记字),而没有男名译音专用字。男名只用无标记字来译,从而得出结论;操汉语者译英美人名时不仅注重男女有别,而且有男性中心主义的心理倾向,其体现是译音用字的字义标记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所建立的男女博客文本语料库为研究对象,对男女在汉字使用上的性别差异作统计调查与分析.通过从覆盖率、高频字、低频字、共用字、独用字、构词能力等多个角度的统计发现,男女博客在汉字的使用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男性在总字种数、低频字的字种数上明显多于女性,女性在总字次、非常用字的使用比例上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传入掀起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峰。“合璧”词便是汉语吸纳外来语的产物。文章主要考察了汉译佛经中的“合璧”词的构成、特色及其影响。研究表明,“合璧”词不仅体现了汉语与梵语水乳交融的时代特色,也对后世的外来语引进和汉语自身词汇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开成石经》是唐代正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刊刻完成对唐代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使经籍用字混乱状况得以控制,对社会用字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汉字优化理论和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唐开成石经》用字状况进行共时分析描述,展示其用字情况,探讨其对"字样"书汉字规范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今天的汉字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语四声形成的原因,陈寅格先生认为是由于“转读”佛经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传人所致。通过对六朝的时期“转读”材料的专门考察证明、“转读”不但不是源自天竺之梵音,反而是僧人入晋后“适时”的结果,加之“转读唱导”在佛界中地位低下,因此“转读”自古有,也不能对汉语四声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字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锤炼锻铸出了鲜明的民族性。主要表现是: 一、稳定从古今用字情况看,《十三经》累计589283字,所用的基本单字只有6544个,基本上可以反映古代用字的最高约数。北京新华印刷厂编的《汉字频度表》是根据21629372字的材料统计的,所用的基本单字也只有6335个。可见古今汉字实际用字的数量基本相当,说明汉字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匈奴、单于、撐犂、祁连、阏氏、居次等词,是古匈奴语译音词。译音词的读音当与古匈奴语原音相对应。后世,汉字读音有变,但这些民族语译音词则应保持其原译字的读音不变。这是“译音词”的一大特性。若译音词不读其原译音,便失去译音词的职质及作用,不堪称之为译音词了。匈奴——古读“honɡ-nu”(洪奴),今误读作“xionɡ-nu”(兄奴);单于——古读“dan-wu”(丹乌),今误读作“chān-yü”(缠于);撐犂——古读“tanɡ-li”(唐犂),今误读作“chenɡ-li”(称犂);祁连——古读“tan-li”(谈犂),即“撐犂”(tānɡ-lī)、“登里”、“邓林”、“腾格里”之别译。今误读作“qi-lian”(齐莲);阏氏——古读“曷氐”(at-di急读,则为a-di=阿抵),今误读作“yan-zhi”(烟支);居次——古读“ɡu-zi”(姑子),别译为“股紫”,今误读作“jü-cì”(拘赐)。类似上述误读之译音词颇多,如:居延、姑衍、呼衍、渾邪、浑耶、昆邪、呼延、壶衍、握衍,虞衍、朐衍、屈射、五船,车师、姑师、恶师,龟兹、屈兹、苦叉、库策、库撤、苦先、库徹、库车,月氏、月支、禺氏、樾...  相似文献   

10.
梵音即印度梵语的音韵,相传为梵天所制。刘宋初期创作的道教《灵宝经》中出现了“梵音”与中夏音两大音韵的说法,但其根本目的不是指导道士诵读道经的发音,而是借助老子化胡说,解释道教经典之中为何存在源自梵语的音译单词。实际上,道士诵经的曲调应该更具有地方特色。无法以“梵音”和中夏音进行分类。因为汉语相比发音更重视文字,所以道教经典也以天书为根本,对“梵音”这种外来的音韵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古佛典对"寒地狱"名称的翻译多用音译,其得名源于梵文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而这种拟声词与汉语相关的拟声词语音形式恰好对应.从汉语语音特点来看,汉语表示疼痛、痛惜、惊讶的拟声词可以分成三类;而且,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汉语拟声词的文字形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2.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15.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通过对中古佛经词语进行研究,可以为大型语文辞书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前书证。  相似文献   

16.
印度梵语诗学属于西方诗学体系,是印度佛教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化传入中国,印度梵语诗学对中国人的学观念及其学理论批评特别是中国诗话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研究印度梵语诗学而卓然名家,当今之中国惟有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而全面研究印度梵语诗学之深刻影响中国学理论批评,至今尚未见之,此将印度梵语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印度梵语诗学及其佛教化对中国诗话及其诗学批评的密切关系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汉汉译佛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及经录记载,对东汉汉泽佛经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东汉汉译佛经数目及译人归属。  相似文献   

18.
宋金时代中土学者著作中多用汉文佛典译自梵文的“语法”“句法”术语,标志中土学者语法观树立;这是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用汉字记录苗语语音,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方式对汉语来说,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汉语考证的难度。对于苗语来说,第一,能起到助记和标注作用;第二,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加之记音的准确率不高,记音词汇往往带来歧义;第三,汉字记音已成为一种习惯,即使积习难改,我们仍然应该追求更加准确的记音方式。  相似文献   

20.
汉译佛经以及元明戏曲和小说中的"S是N是"是一种叠加式判断句,它们由汉语本身的两种判断句式叠加而成。梵汉语言接触是汉译佛经中这种句式产生的外在原因。而元明时期自报家门的叠加式判断句则与语言接触无关,它是一种舞台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