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机制是由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的制度体系,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协作、民间参与、基层落实”的特色鲜明的社会救助机制。但现行社会救助机制存在社会救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权限不清晰、运行条件不完备、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重大结构性缺陷,应实行城乡一体的救助政策,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构筑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救助机制提供组织、管理、运行和保障支撑。  相似文献   

3.
分析安徽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从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拓展社会救助资金渠道、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机制、建设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等方面出发,通过单项制度优化、以低保为入口、分类型区一体化、救助方式整合等方式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过渡模式,以此过渡到城乡统筹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以及城市反贫困的核心政策,在我国社会保障中发挥了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然而由于低保制度具有局限性,没覆盖到边缘群体,使低保边缘群体处于社会救助制度的真空状态,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优惠政策及补贴,抗风险能力不足.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机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对基本生活救助的动态调整,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毒品问题的蔓延,戒毒人员的物质困境、治疗困境与社会融入困境日益突出,戒毒人员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救助需求对象。"基本人权"理念与"关怀救助"原则提供了我国开展戒毒救助的法理基础,但在救助实践中,依然存在立法衔接不畅、给付方式单一、分类救助标准不明、执法规范性较差的问题。为此,在救助立法领域,应当增强戒毒法与救助法的法制统一性,丰富戒毒法律体系的救助手段,拓展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覆盖范围。在救助实践方面,应当完善分类救助与专项救助制度,引入"券证救助"与"服务救助"措施,理顺戒毒人员办理低保与医保渠道,扩大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戒毒救助。  相似文献   

6.
项贤国  郑禾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2):16-18,28
唐山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社会帮扶捐助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流浪人员救助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唐山市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从而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过去20多年时间里,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战略目标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受到了一定忽略,但在目前"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目标指导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特点,应该注重建立比较完整的、制度协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五保户制度的农村基本生活救助体系.在现阶段建立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应该遵从政府承担基本责任的原则、普遍性与特殊困难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制度协调性原则和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唐山市已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社会帮扶捐助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分析唐山市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轨迹,阐述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公众基本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科学确定标准,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在解决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村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责任逐步明确。同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社会救助经费不足、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分割、基层组织薄弱等,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进行追溯和对保障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借鉴瑞典国家改革经验,提出加快河北省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为切入口,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保障,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2.
处在现代转型阶段的中国,不对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就会面临巨大风险。目前,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尤为重要。河北省地处京畿要地,社会问题更容易引发国家层面的不稳定,同时在社会管理机制的运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才能破解社会问题、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而言,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可以为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法转变提供帮助,对于优化改进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实施具有重要帮助。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中,对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也在逐渐完善,本文通过对现有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对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分析,便于更好地为河北省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和互助性社会救助四个方面构成。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建立资源供给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发展水平近些年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诸多困境。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法制已经具备良好的制度运行保障和法制环境,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公平和平等理念的现实需求。应从养老、医疗、最低生活、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及社会救助制度等五个方面重塑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构想和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河北省应该在运用和借鉴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本省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在立法过程中要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强调发挥不同法律工具的优势,对原有的低碳经济发展法律机制进行变革,通过创新形成适应河北省实际情况的法律机制,以满足和适应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实际出发,通过比较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模式,我们提出了河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近期的改革重点,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作了重点探讨,我们认为河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坚持已有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础上调整并完善。  相似文献   

18.
冀商是中国最早的地域商帮之一,特别是冀东乐亭帮(又称"老呔帮")在经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特别是东北近现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商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