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元勋 《教师博览》2011,(10):35-36
"以逸待劳"属"三十六计"之"胜战计",是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所用的谋略。其计曰:"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以逸待劳"意谓作战时不直接进攻而采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战术,以待敌之师劳力竭,乃战而胜之。李牧之久守雁门而不与匈奴战,及至双方势力彼消我长,遂一举破之,用的便是此计。等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为追求"安国全军"的至善境界,提炼出"五事""七计"的成事要素与内在逻辑,构建起疑天而取人、审时而度势、因敌而尚变、重德而保民、不战而全胜的思想体系。这一缜密的成事逻辑与严整的思想体系启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条件,以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为指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4.
"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中都是一个具有逻辑内涵的概念。以势科学的普适性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从发,对保山学院宣传工作提出基于传统的顺"势"作为的"势"策略论,并就此提出可行性与操作性的具体宣传措施,以谋求能够从宣传工作方面对保山学院的建设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面对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资源相对有限的学校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寻找一条具有现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实现管理目标,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借智、财、才、力、势、情,巧施"借"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应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130-131,140
结合教材与实验教学分析用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原理中,补偿回路中一段电阻两端的电压平衡的不是电池的电动势而是电池的端电压,从而阐明电位差计测出的是电池的端电压,而非电池的电动势。  相似文献   

8.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秦汉时期,此后,历代书法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有所阐扬,保持着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进行着渐进的、补充式的充实,只不过没有给"势"以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势"依"形"而现在,无"形"则无"势",书法的文本在"形势"的作用中获得感性的生命存在;"势"通过"纵横化"得以体现,这种"横变纵化"其实是力的变化,是力的矢量方向的变化;"气"是"势"的根本性存在,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就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态风韵、精神气质。之所以说书法之势内涵广大,又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法之势的全息性质和蕴涵的模糊之美。所以,"势"既是力与力的趋向,又是形,还是气,是它们相化合的真实存在,"势"通过"形"而得以观瞻,"气"则是其内在的生命依存。"势"是一个有虚有实的复质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情形下给人的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势",各家颇有争议,"势"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势"和"风"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依据"自然之势"、"势有强弱"来探讨"势"在刘勰文中的具体意蕴,逐一对"物势"和"文势"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势"是自然呈现的风神情韵,即"神韵"。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气势雄伟、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策士思维、主张、言辞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策士采取了独特的策略——捭阖术,此乃时势、地势、人势、术势综合形成,以势成势是之谓。然"势"的互成仅为一面,时势对人势的消解,才是策士群体被称为战国独特精神代表之一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在情境模拟的情况下极少会出现“不公正”行为,但出现“对等”行为的人数较多;男女的公正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在“与己有关”的情境中,“信息公开与否”在公正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在“与己有关”和“与己无关”情境中的行为具有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在“信息公开”情境故事中,被试情感体验,在“与己无关”分配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情境故事投射其他方面的反应在情境模拟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作为培育和塑造人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把握正确方向,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主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以及“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创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创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的情感过程。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激情导入,以情激情;二、深情诵读,以情导情;三、教师讲解,以情引情;四、学生体验,以情育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我省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初步探讨了适时学习、非适时学习、讨论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案例学习、探索学习、虚拟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自学等9种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大量扩招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在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简单地实施"宽"或"严"的人才培养政策会产生"囚徒困境"的效应。破解这一困境,高职院校要有选择性地采取"宽严并存"的人才培养策略,从而找到一个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博弈均衡解。  相似文献   

16.
结合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现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现状和相关理论,聚焦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完成最终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静电场测量描绘仪仅局限于二维平面,且是“理想化”、“模型化”下的近似,有碍于实验者对真实情形的理解与接受。本文介绍了三维静电场的测量描绘的理论依据、设计与研制,让实验者掌握静电场分布的真实情形,帮助他们走出“理想化”、“模型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源情况发生变化,独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与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吉林从1978年开始情境教育实验研究,从"片段语言教学"的第一轮实验经过两次质的飞跃到情境课程的分类、开发,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在理论结合实践研究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的建构,情境教育实验研究凸显"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情境教育学科化面临挑战;情境教育受学段的限制;情境教育与评价机制相冲突;情境教育自身体系尚不完善。情境教育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荒"已拉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中国爆发的大面积"电荒",不仅表明中国已进入全年性缺电状态,而且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特对中国电力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对如何缓解"电荒"及加快中国电力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