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泰始(265-274年)年间,晋武帝诏举贤良对策,以便探索并实施能够巩固新王朝的治道.贤良方正郤诜、阮种、挚虞等从治道理念、实施治道的制度创设、治道路径等方面回答了晋武帝的策问.晋武帝的策问和贤良们的对策体现出晋初治道的政治价值取向.“太康之治”是晋初治道的成果,它体现了晋武帝不凡的政治家品质,也内含了对策诸贤良的政治智慧和贡献.然而晋初的治道中也隐伏着诸多政治危机.加之晋武帝在平吴以后“怠于政术”,治道危机在武帝以后剧烈爆发,最终断送了西晋政权.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举贤良”可以从思想、制度、人物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并作用于汉代政治。贤良不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在汉代重要决策的拟定、选举制度、州郡设置、思想以及文教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建树。贤良与政治的互动,产生的合力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其固有的弊病仍然成为后世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汉代选举,有贤良方正一科。但《史记》《汉书》传记中有时连言“贤良文学”,论者或将文学,贤良混同为一科,即贤良方正;或在贤良方正之外,别立贤良文学一科,这都是不正确的。例如《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即分别立有“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两个条目:[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为了询访政治得失,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则授予官职。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文学。名称时  相似文献   

4.
盐铁会议上肾良学的经济思想是西汉中后期儒家经济思想的系统表述。贤良学的经济思想主宗孔孟,而与西汉前期的儒家经济思想有所不同。西汉前期的儒家经济思想的主流是儒法合流,在学术渊源上属于荀学系统;贤良学的经济思想则对法家经济思想进行严厉的批判,显示出儒法的对立,在学术渊源上属于孟子之学的系统。盐铁会议以前是主张专制、集权的《公羊春秋》占据思想思潮的统治地位。盐铁会议以后,随着王朝统治政策的调整,儒家中主张仁义、王道、民本思想的孟子学派开始崛起,并逐渐在宣帝以后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学内部的这一嬗变在经学上则表现为由崇法主变、奇险诡异的《公羊春秋》学向温柔敦厚、具有常有的宗法人伦温馨的《谷梁春秋》学的转变,由齐学向鲁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7.
关于公孙弘第二次贤良对策的时间,学界存在着以<汉纪>、<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元光五年说和以梁玉绳<史记志疑>为代表的元光元年说两种不同观点.文章认为班固是以元光五年为公孙弘第二次对策之年的,元光元年说错误.但由于<汉纪>、<资治通鉴>在利用史料时存在漏洞,无意中为本来无误的元光五年说制造了硬伤,而导致了后来以<史记志疑>为代表的错误的元光元年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8.
武科举作为科举考试中仅次于进士科的重要科目,自唐创立以来,延续一千二百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选拔出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武备人才。清代武科举集历代之大成,得人之广、影响之大均超过之前各个朝代。而进入近代以来,生命力顽强的武科举却在短短数十年内从历史的顶峰彻底跌入被永远废止的谷底。系统分析清代晚期武科举的变革历程,对当今军事人才选拔制度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璐 《文教资料》2020,(8):85-87
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过程中,董仲舒可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赫赫有名的主张,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思想做了铺垫。除此之外,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贯穿了全篇。  相似文献   

10.
"举孝廉"是我国古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式。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萌芽于上古,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制度正式确立于汉代。举孝廉在两汉及魏晋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隋唐却一度中断。虽然在宋元明清代又有所复兴,但它最终走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推行干部廉洁从政、倡导家庭美德与弘扬职业道德已经蔚然成风,孝与廉是否可以作为人才选拔与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当代领导者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被称作“文学”。唐代的州县设有博士,后期也改称“文学”。汉武帝时,为了选拔人才,设有“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者便叫做“贤良文学”。大概在魏晋后期,“文学”才成了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中的“文学”,就似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含义了。“文学”初义非今义@红文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之学,即诗书礼乐等典籍.西汉时期,“文学”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虽然也用来指代古籍文献,但更多的时候用来指代儒生和儒学;同时,文学既是官职名称,又是察举制的一科.在《史记》和《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如果指人更多的是指儒生,如果指书则更多的是指儒学.从两部史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文学成为儒生或者儒学的代名词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文学作为官职名称,自汉初以来就已经存在,州郡文学官的设立则是始于汉武帝时期.汉宣帝时期,文学作为察举的一科出现,此前,文学与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属于同一范畴,可以统称为贤良.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化论坛》2009,(1):105-10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就有武备人才选拔的传统,通过对各类武选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武科举制度创立前我国历代武备人才选拔的侧重点: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重视射御技能;春秋战国时期关注力量大小;两汉以后韬略和武艺并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古代武备人才选拔的三个特点:受最高统治者重视、选拔制度不固定,考核内容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化使社会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社会分化增强人类生存、发展能力,推动现代科层制的形成,使社会具有契约性.只要分化依据合理且能为人们认可,就可能走向合理.教育选拔作为选纳贤良的手段,历来受到关注.从我国西周的贡士制度到科举制度都把教育作为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机.社会分化与教育选拔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四十余年来,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国36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进行分析发现,"强基计划"注重以公平公正为选拔原则、以综合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多元参与为基本保障、以拔尖创新为选拔导向.与此同时,各试点高校形成了个性化、融合式、贯通式、国际化与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应在传统高考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选拔更多综合素质优秀和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各试点高校应在"强基计划"的透射下不断优化招生和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与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范舟游 《文教资料》2011,(16):91-92
西汉昭帝时期,贤良文学与大夫派在盐铁官营、匈奴问题、儒法评价、德刑使用等方面展开激烈论战。文章引用文献典籍分析双方的言论观点,双方是既有正确又有悖谬,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贤良文学的看法更近乎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8.
孙洁菲  尹晚晴 《华章》2007,(6):128-129
新加坡作为除中国以外唯一的华人国家,与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根基,在其独立的短短40多年间实现了"两大跨越".新加坡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仍然保持政局稳定,政府廉洁高效.笔者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与其"精英治国"的执政理念不无关系,本文从这一理念在新加坡公务员选拔中的实行入手,结合我国公务员选拔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些启示,总结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选拔,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水平。基于目的导向能够产生对于研究生选拔标准的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并与某些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契合。我国研究生选拔在以人为本、选拔公平与招考内容方面与其价值取向有较为明显的偏离。如何尽可能地保障以人为本与选拔公平,且突出对于科研能力的考查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务员选拔理念与标准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公务员选拔理念与标准现状的反思,指出在我国公务员选拔理念与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对现代人才发展理念和标准的借鉴,针对我国公务员选拔理念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建构和创新,为不断发展的我国公务员选拔理念与标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