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中,"非遗文化"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而且还能起到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以石家庄市第44中学为例,将河北梆子的戏曲教学有效引入中学的音乐课、校园活动中,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如此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习家乡戏曲、传承家乡文化的理念深入内心,又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乖本地区乡土音乐文化的特点,我校进行了校本课程"钹子书"在校园传承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入民间,努力熟悉"钹子书"的文化特征;在课程构建中立足校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积极搭建展示平台,丰富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体验;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让乡土音乐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使他们喜爱上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3.
周莹 《儿童音乐》2016,(4):50-52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各种新鲜文化涌入我们的生活,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也迅速流行,从而使他们对我国传统戏曲越来越失去兴趣,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初中生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多元视野.戏曲走进初中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更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闽南民间戏曲许多类别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重要地域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实现闽南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课程予以丰富和拓展。闽南民间戏曲在语言、乐器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教师在课程规划设计中应予以灵活应用。通过研究闽南民间戏曲音乐概况,结合其与当前院校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与不足,详细分析闽南民歌戏曲的有效教学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诙谐风趣地演唱歌曲,赏析《数蛤蟆》的美点,从中感受潜江民歌的独特魅力。2.通过学唱和赏析,学生能树立传承和光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热爱传统音乐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力度的加大,强化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学习己成为当今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音乐教育正成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的一个共识.很多高等院校都结合各地的实际作了积极的探索.把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地方的音乐瑰宝深入的了解,使其获取民间的音乐养分,让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素质,扎根地方,使其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同时也是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讲述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使其对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保护、传承等各方面的认识,促进音乐审美力、鉴赏力的提高。对演唱、演奏中的艺术感悟、情感运用等亦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的理解。而教师教学质量则直接决定着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方面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对象,淮海戏是属于江苏省的戏曲剧种,淮海戏摆脱陈规约束,以其自身兼具北方粗犷豪放、南方温柔婉约的剧种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格,不仅代表着江苏省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群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及乡土气息。可以说,将淮海戏教学渗透到音乐课堂中是促进学生学好本土音乐、提高本土音乐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为了加强学生对淮海戏艺术价值的认识,发挥淮海戏的戏曲价值,广大音乐教师还要不断研究,使年轻一代学生重拾对淮海戏的热爱,避免淮海戏"后继无人"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9.
从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国际性、地方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案例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真实性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方面的专业素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河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应以此为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观念,提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1.
越剧是江南戏曲的奇葩,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市城南小学历经的十多年越剧进课堂校本综合活动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越剧进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传承戏曲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措施,其"面上普及、点上提升、线上拓展"的实施策略,对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的内容,从小处看,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大处看,则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9):161-162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国家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提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中学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相对滞后,需从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加强、落实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17.
路菊芳 《考试周刊》2012,(35):173-173
在目前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各中小学的民族音乐课堂逐渐受到重视,并提出把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形式引进中学课堂的要求;各地高师大学的民族音乐教学对于此方面并无大的变化。作者结合学习心得和教学体会,对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高职高专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戏曲作品当作静态的文字性文献来讲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悖于戏曲原本的活性的特质,既违背了戏曲自身曲特点和规律,使戏曲失落了其固有的活性的品格,也影响了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尝试引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表演的体验与实践,既可以激活古代戏曲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王清水 《文教资料》2009,(11):131-133
如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入手,创新性地"借来"戏曲和地方戏曲--农村学生身边的艺术,将农村音乐教育和普及戏曲文化结合起来,一举两得,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