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延春 《高中生》2010,(11):8-9
【命题趋势】 词语(含成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其考查方式大致有三种:实词(不含成语)与虚词结合考查,实词、虚词与成语结合考查,单纯考查成语。近年来,单纯考查成语呈上升趋势.考生必须十分重视对成语的复习。  相似文献   

2.
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直接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单项选择题有三题,共9分,分别为实词(近义词辨析)的考查,虚词(关联词语等)的考查,成语的使用辨析。2002年高考题量仍是三题,除成语辨析与往年相同外,其它两题的考查有些变动:虚词的考查改为近义虚词的辨析,实词的考查改为词义的正误辨析。这些变化,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总的来说,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必须了解有关词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词的意义;词的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又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以及成语的出处、结构、意义等。再则,多做一些相应的习题,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我们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冯璐 《语文天地》2010,(2):17-18
《考试说明》中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题型较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1卷,分值3分,或考实词、虚词。或考成语(包括熟语)。实词、虚词无论单出还是合二为一、考查重点都放在近义词辨析上。  相似文献   

4.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5.
【考点说明】多年来 ,“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部分 ,高考一般是设置 3个题目 ,每个题目 3分 ,共 9分。就这三个题目而言 ,易混词语 (主要是实词 )的辨析、成语的理解运用二题 ,可以说是年年考 ,题型已固定下来。关于虚词的考查 ,2 0 0 1年高考没有涉及。就以往年份的高考来说 ,有时还针对某个虚词比如“的”、“是”、“对”等单独设题 ,一般年份则是用辨析或判断正误的方法 ,对多个虚词集中考查。解答这类题目 ,重要的是正确掌握所考查的词语的意义 ,正确把握语境。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对于易混词语一定要搞清二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6.
考纲"正确使用词语"中的"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熟语。从近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实词、虚词的考查方式主要是综合性的辨析筛选题——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同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这里说的“非关联词”,不是严格的语法范畴,而是出于应用(或应考)的需要作出的界定,主要指除连词之外的虚词和实词中的代词、数量词等。近几年的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一项中,除成语、实词中的双音节词和虚词中的连词外,非关联词也作为词语的考查内容,如97高考第7题、99高考第2题、2000春季高考第2题、2000高考第2题,而这些内容以往只在病句和应用文考查中才出现,这就扩大了词语的考查范围,提高了词语考查的层级,使高考中词语的考查更趋于全面、科学和实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长期以来,词语的教学存在着“重实轻虚”的现  相似文献   

9.
虚词素成语     
虚词素成语指以虚词充当语素组合而成的成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然而,它们黏合凝固成成语之后,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实在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实词。如“之乎者也”这四个文言虚词在唐宋笔记小说里常常连用,逐渐凝固起来,  相似文献   

10.
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相互替换。考查近义词的正确使用,最能考查出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高考自1994年开始年年在这个知识点上设题。复习中要重点围绕近义实词、不易辨析的几组虚词和近义成语这三大块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一、破解完形真空五大考查重点近几年的中考完形填空题,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而且这种以考查实词为主的倾向在逐年加大。完形填空题侧重考查把握全文,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下面我们结合2012年山东省中考完形填空题来分析一  相似文献   

12.
虚词,词汇意义比较虚,它是汉语语法意义的主要表现形式。除副词能单独充当状语外,其它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由于虚词在句子中主要起语法作用,因此,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常常与病句的考查相结合。可是有大部分考生不知道虚词的这一考查形式,在语病辨析中往往忽视虚词,结果造成语病选择题的误选,实在令人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一下虚词所造成的语病。一、虚词的不搭配造成语病关联词语(连词)常成对成套运用,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例1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  相似文献   

13.
考点导航高考对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主要是考查一个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死记硬背一个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纵观近年来高考对虚词的考查,课外(试卷所给文言材料)和课内紧密结合是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一个既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检测迁移能力的好方法,有继续沿用的可能。当然,在考查虚词的同时,也不排除插入个别实词的可能性。就考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直接考查、间接考查和混合考查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高考文言文考查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目标定位非常清楚。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筛选信息、概括和评价。纵观历年高考题,考查特点有二:其一,稳定性;其二,合乎阅读的规律。稳定性首先体现在多考查传记类作品(议论性文本要求太高)。选文从《史记》到《旧唐书》,基本框定在二十四史里。实词限定于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及其他常见的词语。至于高考考查的虚词“为”、“以”、“焉”、“因”等18个虚词在课文中俯拾即是,出现的频率之高,不必累述。从考查实词到对文字的筛选、概括、评价,实际上合乎阅读的感知———…  相似文献   

15.
从以上选取的部分考区2013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情况来看,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所有试卷都考查了实词的用法,以单音节实词为主(仅安徽卷考查了"亲戚""反覆"),其中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点,也涉及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所考查的词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2.有多套试卷设题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而""以"是考查的重点。文言虚词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时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高考中,很少独立地考查虚词,多是要求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文阅读是最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浅易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鉴赏两方面内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的考查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考  相似文献   

18.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意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较大。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稳定趋势,而且仅限于常见虚词和一般用法。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组织句子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的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从词的用法方面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王星 《新高考》2008,(9):15-17
众所周知,文言词汇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直接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B),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在必修阶段课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实词繁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