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假装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游戏形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假装游戏的概念,并总结回顾近年来假装游戏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方面的影响,探析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假装游戏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健康的发展,以期对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假装游戏是儿童体验与表现社会化的游戏,也是幼儿以物代物的象征建构活动。假装游戏不仅适合普通儿童,对于聋童同样适用,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探讨假装游戏对聋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其在聋童教育中的应用,能更好地发展聋童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假装游戏是儿童体验与表现社会化的游戏,也是幼儿以物代物的象征建构活动。假装游戏不仅适合普通儿童,对于聋童同样适用并且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假装游戏对聋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其在聋童教育中的应用,以便能更好地促进聋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明,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发展却存在诸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和有效策略的介入,孤独症儿童很难获取假装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信息。而假装游戏能力低下又成为阻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决定从假装游戏入手,通过提升他们的假装游戏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角色游戏是幼儿特定年龄阶段中所特有的游戏活动,它是缘于幼儿希望当“大人”、又在能力上不能表现出大人的行为时产生的需求,是随幼儿表象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游戏中,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做自己的主人,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假装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其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通过假装游戏儿童的认知能力获得了发展,促进了儿童个性、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同时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儿童在一种最好的自然状况下进行的学习。在游戏中,成人能了解孩子的兴趣和行动计划,发现需要帮助的儿童,观察他们的情绪需要,了解他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以下的一系列提纲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儿童的游戏,并给儿童游戏以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雅妮 《家教世界》2013,(8X):40-40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也需要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游戏能够帮助儿童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情绪。成人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类型,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游戏,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并自由开展游戏。作为成人,不应过多干预儿童的游戏,在儿童游戏中,成人应扮演指导者,在儿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以成人与同伴混合视频示范作为干预策略,嵌入动机操作的原理,对一名孤独症儿童实施以玩偶为中介的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干预期的目标游戏中表现出的与视频脚本一致的假装游戏行为数量显著增加,并能够得到良好的维持;在未经教学的游戏情境中能够表现出恰当的虚构客...  相似文献   

10.
选取匹配言语智力的孤独症儿童21名、智力迟滞儿童18名和典型发展儿童20名,考察他们对指向客体与指向自我及他人假装动作的理解,探讨假装理解的相关因素。要求儿童对实验者演示的3种动作(功能游戏、替代假装和想象假装)进行解释,并完成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对假装游戏的理解存在缺陷,儿童对指向自我的动作理解不能自发迁移至对指向他人的动作理解中,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均能正向预测假装理解。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体从初生到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都必须经过一个“人体社会化”的过程。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能够使儿童在体能和智力等方面得到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对各种社会角色进行认知,并且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并对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有效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游戏与情感     
游戏对幼儿情感有何作用,说法自然见仁见智,不尽一致。但游戏对幼儿情感至少在如下两个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在成人的世界里,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的“权力”是极为有限的,因而幼儿只有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才能拥有他们想象的权力,获得某种感情上的满足。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塑造现实,觉得自己也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和能够有所成就,而不是软弱无能,处处受挫,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喜欢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幼儿园教师”等角色,这是因为爸爸、妈妈可以谴责甚至打骂不听话的  相似文献   

13.
冯雪琴 《山东教育》2002,(15):37-38
角色游戏是幼儿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正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反映周围的现实事物、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而促进了语言、认知、理解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游戏角色的扮演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活动兴趣,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情感冲突,促进儿童的心灵自由发展以及行为“社会化”,能让幼儿体验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角色游戏实际上就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有方式,一种学习和成长环境。那么…  相似文献   

14.
幽默就是一种游戏,幽默也是一种游戏精神。儿童的幽默通过游戏的情境得以表现,并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个过程即是幽默游戏。儿童幽默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儿童的幽默游戏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幽默游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道德养成、行为塑造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成人与教师应积极关注和支持儿童幽默游戏,通过儿童幽默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与幽默能力。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亲子关系长时期的缺失和疏离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以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为视角,通过研究和探讨他们在同伴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情感问题来关注留守儿童情感维度的社会化。旨在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从而更好地促成他们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假装、假扮看似儿童的游戏与胡闹,实际上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萌发。文章透过儿童的假装来思考儿童的戏剧天性。儿童早期的"动作(Acts)假装"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表现,同时假装游戏又为儿童实现角色扮演提供了载体。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的戏剧天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儿童,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人际沟通交往等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角色游戏主要指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模拟各种生活场景,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的一种游戏。听障儿童由于先天的听力损失造成语言表达方面的滞后,但他们首先是儿童,听力的损失并没有影响听障儿童对游戏的喜爱程度,他们也需要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而角色游戏活动,则可以帮助他们将康复过程中学到的语言、沟通技巧以及聆听技能在游戏活动中得以运用,从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交游戏剧本杀的盛行,剧本杀游戏主持人(DM)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服务职业。剧本类型的多元化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也使得DM的情感劳动变得更为复杂。在情感本剧本杀游戏中,DM通过自身的情感劳动帮助玩家与游戏角色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成为连接玩家与游戏角色的“情感中间人”。研究发现,在实践机制上,DM通过时空控制来营造故事氛围,并以角色的配对、建立、巩固和维护来激活角色体验;在实践特征上,DM的情感劳动具有生成性、能动性与透明性特征,是串联起物理时空与剧本时空、游戏玩家与游戏角色之间的“情感中间人”。这一视角揭示了DM情感劳动的底层逻辑,凸显了行动主体在劳动时间、劳动对象和劳动方式上的高度复杂性,显示出DM以自身为媒、在提供短暂体验为主的内在化情感满足中的高度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角色游戏的特点是,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分派角色,制订规则,无拘无束地在假设的情景中思考、想象,表现他们对成人劳动、生活的认识。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胡文菊 《山东教育》2003,(23):122-122
角色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对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的认同感。通过角色模仿,不但能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而且能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