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题材的世俗化、平民化和创作形式上的游戏化,是黄庭坚词的两种主要创作倾向,也是黄庭坚词本质的重要表现。题材的世俗化,使词的表现视野由唐五代、宋初的花间尊前、歌筵席畔,苏东坡似的士大夫情怀,进一步转到广阔的世俗生活,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创作游戏化,突出了词的表意功能,促使词体进一步由音乐文学转变为文学文本。这两种倾向,共同促进了词的文体属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题材的世俗化、平民化和创作形式上的游戏化,是黄庭坚词的两种主要创作倾向,也是黄庭坚词本质的重要表现。题材的世俗化,使词的表现视野由唐五代、宋初的花间樽前、歌筵席畔、苏东坡似的士大夫情怀,进一步转到广阔的世俗生活,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创作游戏化,突出了词的表意功能,促使词体进一步由音乐文学转变为文学文本。这两种倾向,共同促进了词的文体属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付旭阳 《文教资料》2012,(26):110-112
黄庭坚的词学观既有对苏轼词学变革的继承,即赞成"以诗为词";又有对传统词的认同。这两种倾向也体现在他的雅词创作中,他的雅词有表现出变革特征的豪放词,也有趋近于传统婉约风格的高雅情词。山谷以其词学理论和雅词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5.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7.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期张先词中所呈现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酬唱赠答的实用功能、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化用诗句入词的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以诗为词"的张先词具有一定的诗的情思、品位,典雅、厚重,同当时词坛上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俗词有很大的不同。张先"以诗为词"不仅在词从晚唐五代、北宋初期到北宋中后期的过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苏轼"以诗为词"历史任务的最后完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因此对于张先词的意义及其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0.
论黄庭坚词     
黄庭坚是北宋的一位词学大家,他和苏轼都有“以诗为词”的文学主张,把诗的创作方法用之于词,同时他又继承了词的传统,对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也有所吸收,形成了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自具面目的特点。黄庭坚的词,写出了他一生的爱好、兴趣、欢乐、苦痛,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特别是辛稼轩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人词体制的确立始于中唐,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个标志。前此,刘长卿、戴叔伦以贬谪文化、边塞文化人词未引起文人创作的兴趣,至张志和以隐逸文化入词,开始形成一股唱和之风,其所作也突破了与诗同科的特征,从刨作层面上意味着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清代黄仲则《竹眠词》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真挚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以真率之笔抒写不平之鸣的感怀词。爱情词也颇为人称道,具有抒情对象的模糊性与恋爱情节明晰性的特点。黄仲则词在创作风格上是豪放与婉约兼具。黄仲则词在清词和整个词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竹枝》原是巴歈民歌,经刘禹锡改造后盛传于晚唐五代,并成为教坊曲,演化为词牌名。《花间集》《尊前集》《全唐五代词》均收《竹枝》;《词律》、《词谱》开卷即见《竹枝》。但《全宋词》不收《竹枝》,苏轼、黄庭坚等人《竹枝》歌词不见于各自词集,而见于相关诗文别集中。然其创作经过,表现手法,演唱特点等又近“于曲子词”,故今人重编苏、黄等人词集时,不妨也收《竹枝》歌词,这有助于从音乐角度鉴赏作品。《竹枝》是诗也是词,无论编入诗集或词集,均不影响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东坡词两个不甚为人注意的侧面所作的考察。苏轼的惜花伤春之词,有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一是对自然世界的厚爱,二是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三是对美好事物的留连。东坡词中衍化唐传奇的联章词三首,至今鲜为人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和创变形式,都应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多为组词,以情感的复合性、结构的跳跃性、用典的丰富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在其生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同代唱和与异代追和之作数量很多,呈现出与辛词相近的艺术风貌,成为词坛一种风行的创作现象。通过考察辛弃疾《贺新郎》词的特点及历代传播与接受情况,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稼轩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诗词兼擅,虽无专门的词论专著传世,但他在词的创作上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其独有的艺术审美理想和文艺追求.姜夔的词学观体现在:精思高妙、幽韵无尽的审美追求;沉郁温厚、高格雅调的艺术风貌;协律填词的词乐观与诗法入词的词作观;穷尽野处,陶写寂寞的文化性格.姜夔词的创作虽未能如其所愿完全实现其艺术理想,但其创作观念中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仍值得我们去不断挖掘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其词深受清真词影响,笔致雄健,清新淡雅,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伸词也显露出较为成熟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是两宋流传词作最多的词人,其词格律精严。在流传下来的629首辛词中,?鹧鸪天?词有63首,占辛词总量的十分之一,是辛词各词调存词数量之冠。辛弃疾的?鹧鸪天?词创作,具有创作时间较为集中且处于该调繁盛期、创作题材广泛且在同题材创作中成就突出、情感总体平和冲淡但在词调情感张力范围内有所变化等特色,这些特色对词人用调和读者深入理解辛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