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课程下,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隐忧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提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必须注意“度”与“导”,从而使多元解读走出误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
多元解读要不离文本,修改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生重大偏差时,我们要及时负起点拨引导的责任,引领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多元解巷布葶呢?充分预设,让“多元解读”信马由缍;正确引导,让“多元解读”不误入歧途,纵横延伸,让“多元解读”不浮光掠影等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多元解读”的产生及其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求所导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误区。同时,本文对“多元解读”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程燕 《文教资料》2011,(36):179-180
新课改下,由于过分追求“多元解读”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隐忧。本文针对隐忧分析了“多元解读”与文本核心的关系.提出了“多元解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行,这种“过度解读”歪曲了多元解读的真正意义,使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相似文献   

6.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区。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正确地领会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实质.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27课《订鬼》(语文出版社出版)中,第三自然段末尾有这样一个句子:“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笔者认为此句中“未必”一词用在这儿不妥,应将其换成“弗”字才恰当。  相似文献   

9.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正受到一些质疑与非议,而大多数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多元解读的误读及对语文教学现实的误解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具有三大特征:学生能够读出“自己”是多元解读成功的基础;教师善于倾听是多元解读成功的保证;学生获取或印证观点是多元解读成功的标志。以此来衡量一些遭受批评的课例,它们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1.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摆脱了长期封闭、单一的传统解读,一度呈现出开放、多元化的生动局面。但随着多元解读的深入开展,出现了不少矫枉过正、视阅读底线于不顾的现象。欲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必须从知识底线、道德底线、情感底线、方法底线这四大底线入手,在尊重知识,讲究方法,注重世界现、人生现、价值现等养成的基础上实现“多元解读”的“多元有界”性。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语文界有关“多元解读”问题的讨论中.绝大多数论者对任意解读都持否定态度。我们说.多元解读不提“界”.就很难防止陷入无意义、无真理的绝对相对主义的陷阱,至少在语文界可能导致放弃艰苦卓绝地研究客观文本.放弃教师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7.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阆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多元解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完善。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存在着“放任自由”、“多元无界”的误阅读现象。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应该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坚持非预设性的解读,做到“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这一教学新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思考把阅读还原于阅读本身,把阅读当作学生生活的必需,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理解应特别注意多元,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19.
“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模式”针对现实语文教学“大一统”做法钳制学生思维的弊端,提出了新型教学结构:“独立思考求解→个体解读表达→解读差异发现→底线共识形成→个体解读完善”,并针对求异发散这一难点提出若干教学策略,旨在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彰显学生伴随知识获得而内生的心灵体验过程。让自由精神得以回归语文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