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纯文字版的文本阅读一直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感知美获取美的方式,靠着阅读,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文学天地里任意驰骋,适当的课外阅读拓开了语文教学的天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阅读可以启人心智,感受别样人生。高考对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时,要注重审美体验,通过感受形象,  相似文献   

3.
何潇然 《考试周刊》2012,(72):42-42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只注重表面文字和故事情节,忽视了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引导,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审美境界。如何培养学生审美阅读能力?本文从审美发现力、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等五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简论当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根生 《教育与职业》2007,(33):184-185
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构成对传统文学教学的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是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弱化,我们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吕嘉健 《广西教育》2004,(7A):79-81,74
三、文学探究“期待心理”以及学习指导 文学探究“期待心理”的学习指导,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文学阅读的各种“满足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阅读习惯与文学惯例的对应性,以形成学生内心世界的文学反应动力机制,完成个人自主爱好文学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  相似文献   

8.
<正>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我理解,卡尔维诺在用这句话表达一部经典作品诞生后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阅读教学中,即意味着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审美有无限的可能性。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学生要实现经典文学文本的可能性审美,必须依靠语文教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 ,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过程中具体、系统地感知语言 ,整体理解把握作品 ,主动学会审美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贾龙弟 《小学语文》2014,(12):33-36
一、童话感来自童话的阅读姿态 1.文学感:童话首先是文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首先是文学。阅读童话的姿态首先应该是文学阅读的姿态。一篇童话的魅力,在于能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诗意世界,发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美感,这些审美经验不是靠抽象概括指认就能获得的,而只能是读者体会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进行的是审美阅读,是审美阅读的姿态,即文学的阅读姿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注重学生自助阅读、激发文学审美情趣,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审美、形成创造性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文学审美情趣,较高文学审美思维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及文学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  相似文献   

13.
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海上日出》一课,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同时垒厚“精神的底子”,带领学生经历感知、鉴赏与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造三个层级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直指课程总目标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结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文学名著阅读,其具有现实性教育意义。当然学习文学名著知识不仅需要阅读,同时还要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人性美丑关系,在文章美丑关系的评判中形成审美能力,感知文章内涵、文章情感,实现情感共鸣。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能够真正意义上读懂、理解名著。在审美教育中,赋予高中语文教学更高的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审美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审美体验’。"[1]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常常被理解成以阅读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上,写作与阅读是互为因果的,两者互相作用能够提升审美体验。皮亚杰曾提出同化、顺应、平衡是审美接受的三个阶段,审美体验的发生有赖于这三方面的能力。本设计以此为据,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金振华 《学子》2013,(4):59
文学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主动脉,决定整个课堂主题的循环走向。它既是一项实用性的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实用性源于对它文字底蕴内所包含的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与人生况味的应用,而它的审美性主要是对文学本身,包括体裁、题材、嵌入文字的画面感和感情,以及音韵等的领悟与欣赏。简而言之,文学阅读的实用价值直指现实生活,而其审美价值直指人心。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来说,追求这种文学阅读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是其审美泉源在语文阅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教师该怎样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9.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文霞 《小学生》2023,(7):130-132
依托课内外阅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是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依托教材,发现美之源头;走出课堂,拓展美之精彩;走进诗词世界,理解美之含蓄;深入名著时空,理解美之情感;通过赏析阅读,分享美之迷人、博大和深远。阅读是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的重要渠道和方法。教师应该巧妙引导、悉心指导,助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真正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演绎美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