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通过特质焦虑量表测量的24名不同特质焦虑类型的体院男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不同心理状态下20min的篮球对抗赛,并就运动免疫学研究争议较多的IL-1、IL-2、免疫球蛋白,分别对其安静时、运动前即刻、运动后即刻采集血样,经化验和统计分析发现:(1)心理应激对运动员血清中IL-I和IL-2水平都产生影响,尤其对IL-I影响显著。(2)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在心理应激和运动负荷后血浆IL-1和IL-2活性的变化水平比低特质焦虑运动员更为明显。(3)心理应激、急性运动对运动员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研究采用《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量表》对328名运动员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流畅心理状态的9个特征上,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得分高;训练年限长、运动等级高的运动员比训练年限短、运动等级低的运动员得分高;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比排球甲级队的运动员的得分高。文章尝试提出了促进运动员比赛中流畅心理状态出现的10个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对象:武汉体育学院竞技运动学院具有较高运动水准的青少年运动员118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在关于运动员自我概念发展性别差异性上,男运动员在体能自我、外貌自我、数学自我方面明显比女运动员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竞技运动的初期效果──强身健体,增强人体的阳刚气质更完美地体现在男运动员身上,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好。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男、女运动员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差,表明男运动员是需要进行心理训练的主要对象,需要针对他们的情绪变化快、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在性别、年龄、运动等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多地使用发泄应对,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多地使用逃避应对;成年运动员比青年运动员更多地使用认知重构应对和情绪应对;运动等级较高的运动员在认知重构策略水平上高于运动等级相对较低的运动员;年龄和运动等级共同影响运动员认知重构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组织性应激影响因素,从组织层面更好地关注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降低组织性应激对高水平运动员操作成绩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6名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性应激反应进行深度访谈,使用内容分析软件QSR NViovo 11.0对采录的运动员谈话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组织性应激影响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和团队因素等4类;其中领导因素(116)是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的最大应激源,其次是团队因素(114)和环境因素(112),个人因素(58)最小;在二级指标中,教练员因素(96)对运动员组织性应激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氛围(50)和选拔机制(43)。因此,呼吁运动队管理者、教练员等重视组织层面给运动员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建议运动心理工作者就运动队组织性应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对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的关注和调节,促进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应对与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134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男运动员较之女运动员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差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应对方式多.②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越高,积极应对的方法越多.③应对与运动员(健将、一级、二级和三级)的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运动成绩越好,应对方式越多.  相似文献   

7.
个性是个体的心理倾向性和品质的组合,它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和行为方式,同样影响或决定着运动员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和今后发展。对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的热点。本文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对运动员个体进行了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表明了优秀武术男运动员在聪慧性(B)、有恒性(G)、敏感性(I)等因素表现为高分特征,在独立性(Q2)因素表现为低分特征,优秀武术女运动员在聪慧性(B)、自制性(Q3)因素表现为高分特征,在稳定性(C)、实验性(Q1)等因素表现为低分特征。这为今后武术运动员的心理选材、科学训练提供了参考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棒球运动员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棒球运动员心理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58名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等心理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棒球运动员比较突出的心理应激因素有比赛失利、内外压力及运动受伤;心理应激因素及“应付方式”、“个性特征”和“自尊”与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结论当运动员面临应激情境时,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良好的个性特征、适宜的自尊水平都能够减轻应激事件的冲击,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冰壶运动员自信心状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自信心状况在性别上男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分均比女运动员高,并且男、女运动员在特质自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自信心同样存在差异,健将级运动员自信心好于一级运动员,特别在运动特质自信和自信总分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王静  黄勇  王国谱 《体育科研》2009,30(3):79-82
以参加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的195名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SCL-90问卷调查,发现优秀武术运动员各项因子分值大于3的仅占2%~9%;9个因子得分优秀男运动员低于优秀女运动员(P〈0.05);C组(普通高校武术特长生)和B组(体工队退役队员)运动员对文化知识的迫切度高于A组(体工队现役队员)武术运动员。优秀武术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文化层次有关,建议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性别进行心理调整,并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