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有唐一代,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大量佛经故事亦流播民间,其中就有地狱游历故事.为了说明地狱之实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亡后或生人入冥游历地狱返还说教的故事.唐代产生的大量入冥故事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为唐代此类入冥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大量题材和描写手法.  相似文献   

3.
张馨元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98-102,108
通过对《日本灵异记》冥界巡游故事中的冥界人物、冥界景象、入冥途径及作品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对于冥界的认知和看待生死的态度,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并且能够了解当时的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相似文献   

5.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32-136
泰山治鬼观念在两汉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佛教初传中国,为了传播的需要迎合民众的传统思想将地狱说成泰山。魏晋时期,在佛道两教的共同利用下泰山府君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之神。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接受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说,梁齐以后,阎罗王信仰开始占据优势。唐代,地藏菩萨特殊的地狱救度功能使它在民间迅速流行逐步成为地狱之主,阎罗王和泰山王变为冥神之一。至五代宋初,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主神与阎罗王和泰山王等十殿阎王结合的地狱诸神体系,实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关于其拟题、抄写年代、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后世入冥故事的影响等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贯穿在其中的佛教文化观念与唐太宗入冥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深入阐释。后面残缺的部分应当与唐太宗还阳后从事的一系列佛教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何立入冥”故事发轫于宋人笔记,繁盛于清代文学,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微而著的文学化进程。其演变过程中所彰显的独特的道德意义、出世之思,作为游历地狱故事主题之外的变调,与“胡迪骂阎”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秦桧冥报故事的多样形态。  相似文献   

8.
冥界题材作品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在这些作品中,众多的地府冥官形象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角色。冥官穿插的故事体现出的与世俗世界相差无几的地府"风气",使人产生对现实阴暗的愤慨。本文在对冥界加以定义之后列举地府中的主要冥官角色,并分析角色背后的文化、宗教意蕴及角色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冥界乃世人在想象中构建出的死后世界,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冥界的论述.自2008年以来在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科仪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济度亡灵"的内容,可以看到,霞浦摩尼教中存在着极为成熟的幽冥世界.在这一幽冥世界中,地狱"十王"出现的频率不低且在冥界诸神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和留存于敦煌的《十王经》及其"十王"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波斯摩尼教入华后,在保留自身宗教属性的基础上,延续和吸收了中土固有的冥界观念,最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霞浦摩尼教冥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0.
作家写文,大都体现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而《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与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笔者称它的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人的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知名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所提“章法之零点与偏离”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他的章法观对写作教学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结构形式上分析和探讨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略以及对黑人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呼唤黑人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大学逐步走出“象牙塔“,传统的中立地位受到质疑.大学想要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真正作用,就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维持大学活力的源泉.从学术角度看,大学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有:让所有的人享受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通过学术研究、技术转让、创造新的产品和产业,最终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考虑科学发明的利用价值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外技术援助等.从非学术角度看,大学有对城市、社区的服务责任,对待社会问题的政治立场,对社会捐赠接受的态度以及与校外组织的关系等.总之,现代大学必须承担教育的责任;既适应社会,又要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是美国小说的开山鼻祖,<维兰德>(Wieland,1798)是布朗最重要的小说,选用书信体形式,用女性人物克拉拉·维兰德来叙事.克拉拉讲述了他们家的悲剧故事.这个悲剧的主人公西奥多·维兰德正是她唯一的哥哥.本文通过克拉拉对其哥哥维兰德悲剧的讲述,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逆转、辨认和悲剧行为"与"性格悲剧"两方面入手对悲剧的主人公维兰德重新加以评析,来寻求布朗在悲剧创作上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契合之处.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欣赏<维兰德>,无论在悲剧情节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我们发现了它们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这也是<维兰德>作为一部英语名著在美国文学中比较有地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创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客观表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自觉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失败和反复在所难免,但只要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是来自于哪一个阶级阶层,都能够始终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现阶段发展和实践的具体关系,着眼于现实,放眼于未来,自觉而主动地顺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思想上的坚定才能化作实践中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与科学进步》于2004年3月开课,至今已开设三十余次.2008年9月,《数学与科学进步》作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出版.课程共9章,分为3部分:首先以"变化着的数学观"导入,阐述数学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技术,它从科学的幕后走向了前台。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维度是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史家的空间观念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础。中国传统史家的空问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近代在外力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它逐渐为“新世界观”所取代。空间观念的变化,意味着传统以天下秩序观念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模式的危机,它引发了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世界历史叙事、历史科学观、自下而上书写民史等成为新史学思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体现了社会主体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翠雯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4):51-53,57
《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先锋作家及女性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她的作品既有先锋性又有女性特质,在《嘴唇里的阳光》中这种双重特质体现于其特别而又新颖的叙事技巧之中,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叙事结构的互文性、叙事视角的内化及叙事的诗意性三个特别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