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2.
英语动结构式的句法结构为S+V+O+XPAP/PP,其意义为"X致使Y变成Z"。它们可分别表示位置变化和状态变化。表状态变化的句法结构为(1):S+V+O+AP/PP,表位置变化的句法结构为(2):S+V+O+PP。这两构式在概念、语义以及体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有研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构式,即动结构式。文章通过(1)、(2)两构式的比较,认为构式(2)不属于动结构式。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状态变化和位置变化属于同一种变化吗?(二)表状态变化的构式与表位置变化的构式是否要统一进行解释?我们认为状态变化与位置变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这两构式应分开解释。文章中的(1)、(2)两种构式应分别叫做动结构式与目标PP构式。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4.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7.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会元 《海外英语》2011,(13):317-319,321
传统上认为,轻动词构式与其对应的普通动词构式只是表达上的不同而无意义上的差别。文章运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对轻动词进行考察,认为轻动词构式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与普通动词构式有很大的不同。结构上,通过与对应普通动词构式的对比,分析了构成轻动词构式的各个成分及整个构式的句法特征。意义方面,着重分析了轻动词构式的情境类型,指出了与普通动词构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法观点认为在句子意义理解过程中动词决定句子的句法和意义,而构式语法理论指出论元构式在决定句子整体意义方面比动词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英语新闻标题动词使用灵活,语法省略频繁的特点给新闻标题的理解增加了不少难度。论文将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以英文报刊上的新闻标题这一独特的语篇类型为分析语料,探讨四种不同主题的句子式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常见构式,以期为解读英语新闻标题补充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词后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名词时,仅有“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且对动词V和处所宾语N处有一定限制。不少留学生对这种不对称的语序难以理解。本文在分析了该格式的动词、处所名词后指出,受谓语动词V的强移动性、广义处所词的弱处所性及优先语势序列的强标记制约,“下来/下去”类复合趋向词与处所宾语共现时,只能存在“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  相似文献   

13.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在+处所”句式中动词性质来看,这一结构兼有表动作和表状态两种。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表状态上。在表状态句式中,“在+处所”这一介词短语既能出现在动词之前,又能出现在动词之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语序是句式变换的结果,但在表义上具有一致性。文章力求讨论这两种不同语序的表达语义上的差异,以论证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对"上/下+表处所的NP"这一构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探讨了语义的"不对称"性、语法化和组合问题。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上/下+(表处所的)NP"的构式特征、组合范式、认知理椐进行重新审视,以期丰富对"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不是我V你"构式内部并不是匀质的,具有主观性表达功能的"不是我V你"中的动词V只能是褒义词、贬义词或否定形态的中性词。在言语交际中,这类"不是我V你"结构使话语表述更加委婉,还承载着附加的情感表达功能。随着动词性质的不同,构式整体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Talmy的认知语义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汉语"V着"和"V了"存在构式语义互换产生的原因及适用动词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认为适用动词必须和"V着"和"V了"存在构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结构内容相统一,从而得出"V着"和"V了"存在构式对适用动词的认知语义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兼语式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主要着眼点是兼语式的构式论元角色与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的融合及角色合并。兼语式蕴含的两个事件所代表的两个构式与兼语式中V1和V2的分别整合表征了角色融合过程,然而V1和V2分别凸显的参与者角色通过角色合并再与一个论元角色进行融合得到兼语式,且此构式赋予了独立于其构式成分的因果义。兼语式的因果义是构式本身赋予的,不是主要动词V1本身能够独立提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词前的处所词语表示动作和事态的处所,而动词后的处所词语表示动作参与者的处所。这种功能差别,对于汉语处所状语的语序,是一个支配原则。以汉语资料为基础的句法证据表明,处所状语的这两种功能不能被缩小或简化为一种单一的功能,从而辩驳了Geis的处所状语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