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变化也反映在中国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家庭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裂变、职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与紧凑、社会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并多元并存。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过去大一统和无差别的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与统一性并存共生,差异性与趋同性相互交织,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互融合的过渡性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宗教信仰及其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显示出维吾尔民族乐观自由的生命状态,旺盛的创造精神和与自然生态共生的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维吾尔族生活习俗,节日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宗教信仰及其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显示出维吾尔民族乐观自由的生命状态,旺盛的创造精神和与自然生态共生的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维吾尔族生活习俗,节日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共生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目前逐渐应用于教育研究.美国教师教育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一个由寄生共生向偏利共生,最终向互惠共生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经历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初步形成并走向发展.每个共生关系具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是时空坐标中美国教师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因应选择.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应树立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观,培养对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认知,构建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项目.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是两种常见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相对独立、共生发展、分工合作三个时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协调和处理两种价值取向的关系对于构建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发展区域性特征明显,办学模式多元,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与之对应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外部支持不匹配、分级现象明显等问题凸显。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的融合本质在于高等教育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互利共生、多元共生、适切共生是重塑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7.
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使学习情境源于(贴近)生活、使所学知识真实使用、使单元任务大小相联、使课堂活动面向全体、使学习评价多元共生、使单元目标形成序列等方面。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用"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重构。通过设置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力递升的学习任务、多元共生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价值共生"的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差异",还要看多元价值的"共生".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其双重任务,缺一不可.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确立协商、对话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歌蕴含着我国传统音乐之精髓和基因,它乳养了其它民间音乐。皖西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种类繁多,地方风格浓郁,为了改变其在新时期的衰萎趋势,应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其内容和形式,使之紧扣时代脉搏,呈多元共生之势,焕发新的生命,以利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共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机制的构建面临法律法规不完善、资源依赖的非对称、协调、激励、监控机制缺位,多元参与未能实现等诸多困境。职教集团化办学共生机制的构建要从共生规范、共生纽带、共生动力、共生保障等方面入手,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办学的多元参与、协调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时积极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境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1.
Children as readers and writers-and now as book artists too. Paul Johnson shows how children can be helped to learn the skills of book-making, thus empowering them as writers and illustrators by helping them to become the creators of beautiful books. The story gramma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clude the way a story is laid out for people to read; Paul Johnson describes book designs from various cultures and shows how different book forms require children to read and tell stories in certain ways. Illustrations of various designs are shown with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藏书票是图书主人的标志,它是贴在图书扉页上的文图并茂的艺术品,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在国外文化圈中一直流传,但中国文化人却知之甚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的独特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赏心悦目的美感、文化的交流性与人文精神的寄托与表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 ,古希腊哲学高扬理性 ,追求必然性 ,而古希伯莱宗教则尊崇信仰 ,重视超自然的启示。一般认为 ,二希文化在中世纪的融合 ,奠定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舍斯托夫在其著作《雅典和耶路撒冷》中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一观点 ,认为二者截然对立 ,不可调和。全书表达出一种俄罗斯式的终极关怀 :批判理性 ,高扬信仰 ;认为哲学 (宗教哲学 )不是一种反省 ,而是一种斗争———同理性崇拜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该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书中人物非常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使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book combines cultural models with practice‐based learning to develop a new theory of cultural learning.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anthropology, it argues how collective and social cultures can emerge from an “engaged” learning process. The book opens a new window on human learning; however, you will probably find only parts of it of some interest or use. Mohammad Ali Salmani Nodoushan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本细读和与中国相关文献的对比,发掘出化仙飞天、道法降鬼、尸解化仙等关键元素,揭示出神仙道教在《日本灵异记》中的沿袭与变异之特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该书是受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影响编撰而成的佛教说话文学著作,不仅受佛教、儒学影响至深,而且神仙道教文学也是其成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古至今缅甸举国上下信奉上座部佛教。《琉璃宫史》有助于东南亚研究界学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佛教在缅甸及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伦理和习俗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题名含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意蕴。神奇的白鹿象征一些人物与理念、象征吉祥如意、美好理想。题名也构成书中白鹿两姓人物的关系。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环境。这里厚重的土地承载着儒家文化精神和关学哲学思想。地名的白鹿原又积淀了丰富的舆地文化,典籍多有记载。此地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有优美的风俗文化。此小说题名有丰富的深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人作家刘荒田先生的新著《两山笔记》,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为主线,以旧金山叙事思想家的视角,出于故土情缘与文化重负,饱含深情且客观理性地表现他所轮流居住的两个国家、两个城市(旧金山和佛山)的两种人生,并对两种文化进行观照和比较,体现出久久浸泡于西方文明的中国人的思想魅力和资深海外华文文学写作者所达到的散文新高度、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方汉文教授新作《比较文化学新编》是以比较文化学的历史阶段、学科中心范畴与基本观念、学科的研究为学理依据,以八大文明体系、四次文化复兴运动、文化体系的可通约性与可比性以及冲突与融合为研究客体。《新编》是新世纪比较文明文化学理论体系新建构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