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随后,几乎当时的所有报刊都争相译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名著开始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来。在众多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文学作品占有突出的地位。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  相似文献   

2.
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探讨文革时期翻译目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发现这一特殊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具体表现在对翻译题材的选择、译作的出版发行、对译者的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对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充分表明,翻译不只是译者的个人活动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出现了声势浩大、崭新的局面。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假说,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的位置会对翻译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五四时期译介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译者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目的性,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救国或者启蒙的作品来翻译,被译介进来的俄罗斯文学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给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这两个时期的翻译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时期为我所用的原则决定了此期翻译活动对原著的非忠实态度,草率从事蔚成了此期翻译的时代空气,至“五四”时期,译者提倡直译,承认自己的作品对西方文学的仿效性,这形成了“五四”时期一代文学作者集体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茅盾与翻译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名字和鲁迅、郭沫若连在一起,被誉为我国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学的三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几十年的文学活动,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卓绝贡献。 茅盾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主要在早期,即大约从1916年至1925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文学活动,一是从事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批评,一是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说:“……二十年代,我不曾写作,全力从事欧洲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晋至隋末时期是佛经翻译的快速发展阶段,与东汉到西晋的初创期相比,该阶段的翻译活动有了政府的支持,译经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该阶段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译经家,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译事经验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之后到来的译经全盛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虽是桂林战时文化(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但其有自身独特的分期和发展态势。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经历"缓慢发展"、"高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其各阶段的发展态势受到来自当时政治、经济、翻译工作者、读者、期刊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学翻译是联系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媒介.民国时期堪称近代中国法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其中宪政方面的译著尤为丰富醒目且意义重大.这些译著中,有来自不同国别、不同背景译者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宪政思潮.译者中既有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翻译家,更有大量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媒介的留学生们.译者自身学术背景和价值观念各异,促使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译著.宪政译著无疑对当时的政治思潮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未能成功的宪政和其译著一起,给今日的宪法实践留下了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关于翻译的争论异常激烈:有长达八年之久的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也有鲁迅与瞿秋白的书信争论等等.这些论战中,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的长达八年之久的关于文学与翻译的激烈论战,震撼了当时的文学界.这场争论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另外这场论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一开始就掺进了敏感的政治因素,使得双方的态度变得严厉甚至敌对起来.可见,这次八年争论已不是单纯的翻译讨论了,而是带有浓烈的政治思想斗争色彩.与之相比,鲁迅与瞿秋白的翻译争论可以说是只涉及了纯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各地方性高校也纷纷开设本科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性高校有许多共性,因此宏观地探讨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置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而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自古存在,它在发展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对译者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翻译中的地位,中外都有过不少形象的比喻:演说家、画家、雕刻家、演员、中介人、媒婆、舌人、叛逆者、仆人等等。文章主要从演说家、画家、“美而不忠”的女人、仆人这四种比喻来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人们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认识,并说明这些喻体背后所蕴含的翻译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