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汉“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也表现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四十年代与“文革”时期相比,牛汉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形象的改变体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充分揭示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艰危处境以及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反抗。  相似文献   

2.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牛汉“文革诗”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汉在“文革”时期创作了30多首诗歌,具有悲壮的美学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和谐统一。由于“文革”是一个“吟罢低眉无写处”的特殊时期,诗人在表达上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故又具朦胧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可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6.
对牛汉这位诗人及其诗作,我虽心仪已久,但一直未能集中地拜读他的作品.今年春天,我的恩师老诗人玛金,在病中决定将他珍藏的众多诗人赠他的签名本诗集和其它我所喜爱的著作转赠给我时,他还特意从中抽出一本《牛汉抒情诗选》,用他已经沙哑的声音嘱咐我:“这本书值得你细读,读后最好能写点什么!”……于是面对这本仅有300页的诗卷,我产生一种厚重感.  相似文献   

7.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又因为他的三篇诗文入选人教版教材,而在中学生中间有着无数的知音。作为诗歌爱好者,我很早就接触过牛汉创作的新诗,他的那种外在虽然质朴和纯洁,内里却深藏火热的诗句感动着我。我喜欢这样的诗歌,也仰慕写这样诗歌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经历坎坷的老人牛汉原名“史成汉”,后曾改为“牛汀”,牛汉是他写诗时用的笔名。他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偏僻的蒙古族乡村,家庭多少还有一些文化传承。牛汉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13岁就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14岁离开了家乡,到处流浪。他少…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闰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9.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著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得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10.
教学背景“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是蔡肇基老师听过我上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之后给予的评价。《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课文通过回忆与《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体验。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我们今天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较远的距离。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跨越这个距离,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惟一的方法是引导他们由文本入手,理解“第一本书”对于诗人牛汉的全部人生意义,理解牛汉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为园地,形成了一个阵容整齐、创作风格鲜明、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诗人群——“七月诗派”。绿原、阿垅、鲁藜、牛汉、冀汸、曾卓、罗洛、芦甸、孙钢、鲁煤、彭燕郊等,都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在这一批驰骋在四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看来,“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把艺术个性和时代的性格统一起来,各自以他们独创性的作品“反射出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光泽”,从而把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推上了一个坚实的高峰。绿原、牛汉是“七月诗派”中两位才华出  相似文献   

13.
免费信息     
云锦棉纺织厂细纱车间甲组组长贾师傅退休了,漂亮的“组花”琳琳领着一帮女工嘻嘻哈哈追着牛汉叫“组座”。牛汉表面上恼,心里头早就乐开了花儿,大脑袋一摇一晃,把个自来卷的头发摇成了“卷毛兰”。本来嘛,贾师傅是市级劳模,他牛汉是师傅堂堂的“亲传弟子”,继承师位不是理所当然吗。  相似文献   

14.
食指的诗对文革以后朦胧诗的诞生与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考察食指的诗,可以探究红卫兵的悲剧命运。诗人郭路生无法战胜文革的重压,自我分裂或许为他带来了不足为他人道的自由,但是文革之后,更多的红卫兵一代或成为潜在的分裂症患者,或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诗人选用“食指”作为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抵抗与嘲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中国的诗人在创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无形的压制,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人格健全的诗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15.
看这篇文章,心里会默诵起诗人牛汉的《鹰的诞生》里的句子:“在雷鸣电闪交响乐中/可以听雏鹰激起而悠长的歌声。”  相似文献   

16.
食指的诗对文革以后朦胧诗的诞生与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考察食指的诗,可以探究红卫兵的悲剧命运。诗人郭路生无法战胜文革的重压,自我分裂或许为他带来了不足为他人道的自由,但是文革之后,更多的红卫兵一代或成为潜在的分裂症患者,或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诗人选用“食指”作为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抵抗与嘲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中国的诗人在创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无形的压制,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人格健全的诗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17.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校园中,因为牛汉先生的三篇诗文入选人教版教材,而在中学生中间有着无数的知音。作为诗歌爱好者,我很早就接触过牛汉创作的新诗,他的那种外在虽然质朴、纯洁,内里却深藏火热的诗句无不感动着我。我喜欢这样的诗歌,也仰慕写这样诗歌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的形象。 根是理想的坚守者。“我是根”。诗的开头以根自喻.交待了自己的身份,一位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勇者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诗人牛汉19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写了一系列的吟诵生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诗,其中以《半棵树》的意象最为引人注目,那被砍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意象,鲜明地表现出正直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传统的咏物言志诗,以“半棵树”为核心意象。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外在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塑造出“半棵树”倔强挺立的…  相似文献   

20.
白色花,这是绿原、牛汉二人八十年代初合编的曾活跃在四十年代诗坛的一批“六月派诗人”二十人集的书名。 我再把它借用过来,作为我写绿原这篇文章的题目。这个题目不免带有悲怆、哀婉的意味,但白色正是把照在自己身上的阳光全部反射出来的一种颜色。这多少能表现出绿原的为人,也是他历经磨难坎坷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