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物质的比热容”中,教材安排了测量比热容的学生实验,实验器材是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比较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所用的加热时间。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容热本领不同,从而引人比热容的概念来反映物质的这一特性。能否做好该实验是学生能否理解比热容这一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个物理量。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新旧教材都选择从实验人手,通过实验来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等”,以此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但是,这些实验都存在以下问题:(1)用普通温度计来显示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4.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5.
正比热容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学生对比热容很难理解,原因有二.1.概念很抽象.2.学生要反推实验结论.比热容的概念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而实验原理是吸收相同的热量看温度上升的高低.需要学生反推结论,学生本来就对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更何况再要转一个弯,使抽象的变得更抽象.针对这一个教学难点,我这样处理:首先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不抽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6.
<正>《找次品》的学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保证”和“至少”?为什么要分三堆?为什么要尽可能平均分?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找次品”的原理。一、定位原理——觅“题眼”1.出示题组(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相似文献   

7.
第四册《我们也要当红军》一、难点分析(我们也要当红军》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增加对红军队伍的了解,理解两个穷孩子为什么要急切参加红军的那种朴素的阶级感情。由于课文的内容距今天儿童生活较远,学生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难点突破课文第二段“他们满头大汗,跑到毛主席面前,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恳切地说:‘伯伯,我们也要当红军,收下我们吧’!”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①“我们”是谁?②为什么要当红军?③为什么要加一个“也”字?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一、比热人们取各种不同物质1千克,使其温度升高1℃,测量它们吸收热量的情况时,从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这表现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上的不同,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它的符号是C,单位为焦/(千克·C).实验证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对例如水的尸h热是4.2X103焦/(十克·℃),这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9.
【教字案例】片段一《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地上一片绿色,而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为借助生活积累帮助理解,一教师这样引导: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郝宝艳 《成才之路》2009,(10):50-51
一、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有一组学生在带领大家学习第6小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大渡河的水?”有的学生说“波涛汹涌”,有的学生说“波澜壮阔”,我立刻感到用“波澜壮阔”这个词语来形容大渡河水不恰当,便及时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此课书,用‘波澜壮阔’这个词来形容大渡河水恰当吗,为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是查字典,又是展开讨论,积极探究,而后学生认识到,  相似文献   

11.
张丽芝 《学前教育》2023,(24):14-15
<正>作为理工科妈妈,我认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十分有必要。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中随处见到的现象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妈妈,为什么蚯蚓会干死?”“妈妈,为什么秋天叶子有的变黄,有的变红?”“妈妈,为什么冬天玻璃上有雾气?”“妈妈,为什么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妈妈,电视里的人是怎么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只是应付地回一句“不知道”,那么孩子从大人的语气和表情中,就会感受到不理解和不支持,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可能性”学完后,很多教师会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分别来说句话。面对学生的说法,教师如何评价?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握不准。究竟什么是“可能性”?为什么要学习“可能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还有许多老师不太明确。赵红婷老师是这个话题的提供者,她带着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还与特级教师和专家进行了交流,她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就此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其他教师阐述的内容也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还是要多了解一些概率论的基础知识,从数学本质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比热容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学生对比热容很难理解,原因有二.1.概念很抽象.2.学生要反推实验结论.比热容的概念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而实验原理是吸收相同的热量看温度上升的高低.需要学生反推结论,学生本来就对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更何况再要转一个弯,使抽象的变得更抽象.  相似文献   

14.
另一种珍爱     
乔叶 《阅读与鉴赏》2003,(12):46-47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爱”,无论时光、生命还是亲情、友谊。本标题是另一种珍爱,那么另一种珍爱是什么呢?作为什么又说要“学会爱自己”?读读这篇章,你是否能够重新理解这个世界,真心善待自已?[编按]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什么是“减负”?为什么要“减负”?如何“减负”?这三个问题(即三个“W”;what、why、how)便成为减负过程中必须搞清的三个重要问题,本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减负”作一个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对高中化学绪言课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什么样的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好化学?”的深度内涵挖掘基础上,通过问题分解,调查学生的认识起点,进而进行多元化情境设置和实例分析,促进学生基于学科本质理解的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认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物理上“比热容”一节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就是拿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各一杯,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它们加热,利用液体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情况(如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可以看到,煤油的温度升高比水快。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就要比煤油的长,也就是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多。是通过这个演示实验的观察,说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相等的。在这个别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引入“比热容”概念。  相似文献   

19.
比热容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它反映不同物质吸热、放热能力的不同。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应通过实验给予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因而教师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  相似文献   

20.
《詹天佑》教学三题江苏蒋俊兴教完《詹天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什么先写“爱国”,再写“杰出”?2.“中部凿井法”,为什么凿井,凿几口井?3.“人字形线路”不是既费财力,又费时间吗?其实,细细想来,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