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对休闲的认知及态度存在很多分歧;而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使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伦理文化及时间价值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西方休闲观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意象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追溯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和演变,可以发现"龙"这一文化意象错位的根源,为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进而加强中西交流,促进两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福州的贡献是独特的.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福建巡抚徐继畲作<环瀛志略>一书,全面介绍世界各国;马尾船政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科技体系的尝试,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船政学者中,严复翻译<天演论>、<法意>等西方社会政治学名著,使中国人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从而推动了清末的雏新运动;而林纾与船政学堂人士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名著,给中国文人展示了西方文学世界;他们的贡献为铸就新一代中国人奠定了文化基础.此外,在法国生活的陈季同,用法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西学东渐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它并不泛指历史上一切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友好交往和思想文化交流,而是特指明末清初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制度以及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在中华民族的特定生存际遇中,这一事件决定性地重塑了中国文化心态,国粹派和西化派的分化对垒及其对待外来文化的偏执态度,令汉唐以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难觅影踪,其不思"会通"的致命缺陷对当下中国文化重建的警示意义尤为重要。就文化的形态和价值而言,"西学"对于非西方国家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作为特殊文化形态,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二者独立而互补。因而,"会通超胜"理应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当然之道。  相似文献   

9.
试论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的均衡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交流的环境下,英语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此时英语教学作为大多数人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身上出现了中西文化失衡的现象。笔者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均衡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交织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与团结和谐的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世界里,一方面由于西方dragon在其世界固有的邪恶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龙的有意妖化,中国龙在西方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为邪恶的怪兽。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龙的客观阐释成为中西方的共同诉求。在中西文化交流走向多元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保持自我文化独立,重构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2.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论是早期力批中国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还是晚期批判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之否定,严复始终坚持重塑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中西文化之上的新文化体系这一宗旨,这反映出其文化思想"变中不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经历过"文革"和"移民"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站在了特殊的空间维度。面对故土她的文字里具有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面对西方又具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她对于故土历史与文化的宽容与客观具有海外文学的新质,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形成的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具有双重解读。而《小姨多鹤》作为其代表作,对历史文化的双重解读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抗日战争与文革的历史解读,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冲突与传统婚姻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是各自民族精神内涵的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异种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充分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把传统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与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于调节改造中国文化,建设面向未来、符合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中国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吕汝茵 《文教资料》2008,(12):60-61
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的"翻译逆差"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媒介尽快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传播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或文化较量的舞台上,异化翻译可以其特有的锋芒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为民族间平等对话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经济思想、法律知识等;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接受外来新事物,介绍西方情况,吸收外来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潮,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者。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林则徐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英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