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门"的构式地位、语义及其特点,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旨在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其成因及流行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32):138-140
"×门"族词进入汉语后,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使用的频繁化和泛化,它已然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构式。本文试从"×门"构式的特征及生成机制出发,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立建 《文教资料》2011,(17):34-36
网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好××”构式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娱乐、体育、教育等,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本文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讨论“中国好××”流行的原因,认为该构式的传播属于模因表现型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与“××好声音”相比,“中国好××”是强势模因,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出现频率高。“中国好××流行也是语言自身内部驱动的结果,该构式能够填补词汇空缺,满足语言使用者追求高显著度的语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泛××化"可以表达某些现象/事物/事件等泛滥、过度、没有节制地动态发展过程。语用上,具有概括性、开放性、继承性;修辞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陌生,符合大众心理。"泛××化"的出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中的概念,二者虽然异大于同,但也有可结合之处。网络流行语"被××"结构表面看似荒诞,但却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语义,隐含了社会意义及网民的语言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9.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受到我国学者追捧的一种解释力极强的语法理论,"今天你×了吗"就曾作为一种构式被讨论,但是相关结论存在过分忽略差异、不切要的弊端。探究构式"×了没"与"×了吗"构式意义之间的重要差别,并以构式压制的观点,论述"今天你×了吗"从普通用法变成固定结构的渐变过程,支持构式意义"后天"形成的观点,以完善关于本结构的已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中,"瞎"产生了新的用法,并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构成了广为流传的"×瞎了"式。本文从语法的三个平面以及形成动因等方面考察了"×瞎了"这个述补式结构,以期揭示其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专家治校”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完善我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专家治校”要求处于学校管理核心地位的校长职业化,成为教育家;“专家治校”要求处于学校管理中坚地位的中层管理者专业化,成为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者。  相似文献   

12.
"被XX"是时下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被XX"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被"字的属性、构式的理据、事件凸显性等问题,发现"被XX"结构是一种标记性构式,其本质是"被+事件"表达违实概念,这深化了对"被XX"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对"被"字后面"XX"附加部分的词性争议和重复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爱情”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由此可知,英汉情感概念“爱情”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界”和“无界”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和基本的认知概念。“有界”“无界”从自然界的自然属性反应到词语语义中,在句法中也有两者的对立区别。谓语动词的有界性成分是从结果、程度、状态、时间、空间、次数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限制。这些有界性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和谓语动词紧密结合的、模糊了词汇边界的成分,包括结果补语、体标记、重叠式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谓语动词这几种“有界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7.
"悟"概念是一类比较常用的语汇。以汉语和英语为语料,剖析"悟"概念生发于"光"概念的认知根源,进而对"悟是光"概念结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隐喻化和范畴化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依托认知规律,对概念的隐喻化取象和范畴化拓展路径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性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化、情绪化向学术化、理性化的转变,是前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变的主要标志,"她世纪"的中国女性主义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从性别对峙走向多元化书写。在女性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大都从喧嚣和骚动中走出,从解构转向建构,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的建设性时期。"喷发式"的发展势头减弱了,少见有出类拔萃的重头论著,但一批有创意的出版物和新著的问世,一批理论新人的登场,使这个领域充满了新的生机,我们仍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20.
新兴构式"被XX"是近期非常活跃的一个构式,其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构式义。我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被XX"是具评判义的认知类构式,其构式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否认",既包括对事实的否认,即"没有XX,却被认为是XX";也包括对能愿性的否认,即"不能或不愿XX,却XX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