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人们的名字,古代叫名。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取的;“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过象征成年的、类似于今天的成人仪式的“礼”(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后再取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相似文献   

2.
阅读、学习古代诗文,有时还要遇到对年令的称呼的问题。比如潘岳的《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文中的“弱冠”、“知命之年”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知晓古代对年令的称呼。“弱冠”即“弱冠之年”古代当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就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但是,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却不称“弱冠”,而称做“及笄”或“笄年”。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到成年时就可以盘发插笄了。笄(ji)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女子成年时就叫  相似文献   

3.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15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到了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语出《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4.
古代襁褓孩提齿龀(chin)、总角、垂髫豆蔻年华及笄束发岁数不满一周岁二三岁七到十岁十三四岁十五岑々立岑古代 现代 岁数加冠、弱冠 成年男子 二十岁而立 青壮年分界线 三十岁不惑 壮年中年分界线 四十岁知命、知天命 中老年分界线 五十岁花甲 老年人 六十岁古稀 老年人 七十岁期颐 老年人 一百岁代 儿儿童 女女男现 婴幼儿 少少少古今年龄称谓和年纪对照表@黎开贯$广西兴业县高中  相似文献   

5.
襁褓,本意指婴儿的被子,后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指女子十五岁,古代指已成年。及笄,古代男孩十五岁被看作成童;到了这个年龄就把头发盘成髻。后来就把“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学习古代诗文的时候,有时要遇到对年龄的称呼问题,这里就作个简单介绍: 龆龀(tián chèn)_龆龄、龆年、髫年、总角:表示幼年。弱冠:表示男子二十岁;及笄,(jī)、笄年表示女子二十岁。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  相似文献   

7.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8.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10.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儿。垂髫:幼童阶段。总角:幼童阶段。及笄:女子年满十五岁。童龀:儿童少年时期。弱冠:男子年满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12.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发:古时儿童未成年时。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束发:指青少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15岁。破瓜:指女子16岁(64岁也称破…  相似文献   

13.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必修本)语文第三册课文《孔雀东南飞》是传统名篇,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文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以俟方家指正。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教材注释为:“古时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例如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似欠准确。课本编注者把“结发”同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5.
女子到出嫁的年龄叫及笄。成年而尚未出嫁的女子叫室女。年长而未能婚嫁的女子叫怨女。已行聘礼而未结婚的女子叫聘妻。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女子所爱恋的男子叫萧郎。  相似文献   

16.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18.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和字之外,有时候还给自己起个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呼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古代,一个人的名是产生最早的,一般来说,它是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所取的。字是一个人成年的时候所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为成年,  相似文献   

19.
<正>《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2.反义相应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