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追求中央权威重构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社会资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边疆,从社会政治生态上可分为甘宁青与新疆两区域;而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对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影响最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关于西北边疆的社会舆论,具有政府意识与民众认识重合并轨的迹象,推进了西北边疆建设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广袤的地域、多民族的分布、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代文明的引入等人文地理背景 ,奠定了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其伏根深远、覆盖广阔的民族体育共同性与特定民族性 ,构建了西北民族体育的社会品格 ,展示了西北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情结 ,表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本从汉唐两代开发西北的时代要求和背景,汉唐多层面开发西北的事例及西北开发对汉唐气象形成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大西北开发与汉唐整体经济、社会、军事、化发展的关系,同时,对史学研究政治性与学术性之有机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中国民族体育的一部分,在当今体育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冲击,西北少数民族体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在变化中发展。文章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现状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传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西北执政期间,继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对整个西北社会的安置和发展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推广和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从抚慰、化危、治吏、利民四个角度,探讨其在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的各项安抚政策对我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影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1938—1946年,西北联大立足汉中八年,自始至终把服务陕南乃至西北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之一。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学术推广部”和“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是西北联大最重要的常设社会服务机构。它们推广工业社会教育及工程学术事业,协助西北各省区地方建设与生产事业,推进社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启示当代高校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理清思路,把社会服务的效益与办学质量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是在外力作用的驱使下逐步推进的.从北平师范大学到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的落地生根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西迁的一个重要硕果.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既服膺于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又对我国特殊时期的高等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见解,他将高等教育的一般职能与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意义、西北文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以教育振兴西北"的口号,通过感召师生、学科建设、民众教育、科学研究以服务西北、开发西北,引领和提升西北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在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安全、民族关系以及社会问题,逐步确立起开发西北的战略思路,组织了首次政府行为的西北开发。其措施体系以军事开辟、徙民屯垦、发展交通、实行双向开放为具体内容,具有局部开发与全社会发展互相照应,军事入手,着眼经济前提下的全方位开发,经营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诸多特点。此时期的开发为历史上西部开发之肇始,开创了历代开发西北的基本模式,初步奠定了西北城镇聚落和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改善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结构,给西北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过,巨额政府开支和大量民力投入也一度产生了削弱国力和增加人民负担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在西北开发战略实施的启动阶段,国民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从而使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出现了良性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使国民政府所进行的战前西北开发运动有了一定的民众基础,对西北开发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赓雅先生的《西北视察记》,是在中国社会面临诸种危机如人口过剩、生产低落,尤其是边疆危机之时对于西北社会的实地调查和记述。他的考察,原旨在于把复兴民族的热望投注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投身朝野上下“开发西北”的热浪。但他的记述,不只限于经济、国防和物产资源,对于西北教育以及西北风土人情等也做了大量的记载。本文试图结合自己近期对青海地区的实地考察,对青海风俗的变化发展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北联大的建立,呈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由华北到西北的变迁轨迹。从国立北平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到国立西北联大,大学组织的变动既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也有内在联系的铺垫。通过梳理联大各基干高校的历史渊源,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政策,有助于厘清西北联大建立的校际关联与制度设计,呈现大学传统与社会要求之间的适应与调整。  相似文献   

12.
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本文基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试图论述改革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级群体的状况,改革后西北少数民族的现状,以及在这个变迁过程中的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成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使二者整合、协调并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重心之所在。本文以对西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的分析为基点,探讨了西北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教育与文化的功能、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北农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抗战时期有过一定影响力的内迁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仅是抗战时期汉中作为后方重镇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且奠定了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联大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与西北联大存在时间短、撤离后没有在原址留下办学实体、地方政府未能对西北联大给予充分重视等因素有关。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启迪后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黔西北汉语民歌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一宏大时代背景下,将汉语民歌的保护与毕节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联系,将黔西北汉语民歌融入当地的文化产业中,以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来促进黔西北汉语民歌的传承和创新,是正确的、长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发扬了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风俗习惯、派遣留学等方面均有表现,可以说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为西北民众构建了民主革命的方向,虽然这种影响对西北少数民族各族文化而言微不足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冲击最终在抗日爱国战争中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发展,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阶层分化现象。这种分化带给社会稳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挑战。将构建合理的、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阶层结构放在重要位置,是应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对社会稳定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西北民众知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西北开发和抗战建国的大局的情况下,西北师院利用本身的优势承担起唤起民众,努力推行社会教育的任务,成为西北社会教育的拓荒者。西北师院举办社教的主要内容有抗日宣传、民众补习教育和合作社训练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多次嘉奖,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社会教育示范区。西北师院将教育民众看作是改造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是当时教育救国思潮的一种体现,同时,西北师院的实践表明高等院校有广阔的社会责任,除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外,“新民德”“开民智”也应当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变量。文章对西北各族居民看待贫富差距的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们的社会心态比较正面,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三次西北开发热潮探析——以陕甘宁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三次西北开发热潮,分别出现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每次西北开发热潮都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左宗棠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打破了历代西北开发囿于农业水利及移民屯垦的局限;清末新政时期的开发实践则给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突破,激活了西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因子;抗战期间的开发建设全面提高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不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该地区因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尽管每次西北开发热潮持续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并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在客观上却为改变西北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