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习作能力的培养也需建立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此,我作了以下尝试:一、立足课堂,占有经典语言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中的成语、古诗文等都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积累语言,习作时便能…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孩子的起步作文,教师要根据写作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准确定位,切实可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生平时的积累很少,甚至于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教学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利用班级日记,积累写作素材。习作之美,美在发现,美  相似文献   

4.
小学作文的价值应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5.
认真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6.
刘大兴 《考试周刊》2013,(39):51-52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学的写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三年级作文教学是转折点.由看图说话转入写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地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相似文献   

8.
郭赟 《小学生》2012,(11):54-5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写自己心中灵动的世界。三年级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了个层次,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写作明确提出了其阶段性目标: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小学三年级进入了第二学段,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也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看来,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是关键。一、在持续观察中炼就慧眼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认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3.
王洁 《考试周刊》2011,(27):63-63
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6.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三到四年级的习作提出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那么,怎样结合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呢?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乐学之源,又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9.
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怎样给让学生做到文思泉涌、笔底生花呢?笔者在探索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用好三个“法宝”,从而成为写作的主人。一、养成一个习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作文时,有内容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却无法用语言抒发出来。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要花时间来读书,不断地从书本里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习作思想等等,最终活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旦自己动笔写作时,自然就  相似文献   

20.
石玉国 《教师》2010,(2):91-91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慨:每次作文课,台下总是怨声四起,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可谓谈“文”色变。其实,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注重语言素材积累。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了语言材料,就能根据构思完美、巧妙、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那么语言材料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