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格"是云南方言的一个有特色的词,基于田野调查我们对云南弥勒方言"VP"进行研究。云南弥勒方言"格VP"有一般式与特殊式,特殊的"格VP"问句有"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来进行否定,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中来表现;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那、哪、这"等构成;结合移民史及前贤相关研究我们对弥勒"格VP"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应是由明清时期江淮区的汉族移民将"K+VP"带入云南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时体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寿县方言的"可VP"问句。分析该问句的类型及其特殊性,并将该句式与阜阳方言、合肥方言做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睢宁方言反复问句"VP+neg+VP"、"VP+M"和"K+VP"三种类型共存。"VP+neg+VP"具体表现为"VP不VP","VP+M"具体语气词有"吧"、"蛮"、"哤","K+VP"具体表现为"还+VP"和"可+VP"。此外,还有"VP+neg+VP"和"K+VP"混合形式的反复问句。从地理学的角度看,"VP不VP"和"还+VP"句式几乎是通行整个睢宁,但是"可+VP"以及"VP不VP"的省略式在使用地域上有限制。睢宁方言反复问句的不同类型在使用程度上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7.
六合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其正反问句形式上不同于该片区的其他方言,主要采用"给VP"句式来表达。正因如此,"给VP"问句本身呈现出多种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此外,疑问副词"给"作为焦点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声调发生了促化现象,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语用功能上进行解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璇 《文教资料》2011,(28):27-29
《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无)"句式。"可VP"句式中,"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9.
龙川客家话正反问句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阿唔VP"型,一种是"唔VP-(PRT)",特点是发问词中由"阿"和否定词"唔"构成,麻布岗等镇保留了"阿"和否定词"唔"作为发问词,回龙、龙母、老隆等镇两者合音,通衢等镇合音后脱落否定词韵尾,但在部分常用发问词中依然保留。"阿唔VP"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与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吴方言"阿VP"问句相同,但龙川话的"阿唔VP"与选择问句"VP啊唔VP"关系密切,有可能是选择问句删去左边的动词而成。"阿唔VP"是属于否定词前置构成的正反问句,是汉语方言正反问句的一种新类型,可称为"F-(neg)-VP"。  相似文献   

10.
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描写了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几种形式,对"可VP"的句法功能分布以及"可"与状语的位次关系问题作了探讨,还论述了述补结构中的"可VP"形式问题。  相似文献   

11.
"Xx"式反复问句是全州方言常用的一种特殊疑问句式,它是方言另一疑问句式"X-Neg-x"式反复问句省略否定副词紧缩的结果。"Xx"式反复问句的语音特点、语义功用和语法功用富有方言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正反问句"VP-neg-VP""VP-neg"和"K-VP"三种类型中,前人一般将乳山话"是不/是没+VP"分为未然体("是不+VP")和已然体("是没+VP")两类,归入"K-VP"类型中,K="是不/是没"。但经本文调查,否定词"不/没"与VP联系更紧密,"是不/没"连写易从形式上对该句式类型划分产生误导,故将"是不/是没+VP"中的"+"省略。研究发现"是不/是没VP"中"是"读轻声,"不/没"为否定词,VP可以为形容词、动词和动宾短语。"是不/是没VP"句式很可能是从"VP-neg-VP"句式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安康汉滨区方言的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反复问句和选择问句四类。通过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疑问代词的使用还是句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14.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山阴话中的正反问句主要是“VP-(PRT)-NEG”格式,另外还有少量“V-neg-V”式。“VP-(PRT)-NEG”对进入其中的VP有一定的语义要求。山阴话正反问句中“VP-neg”为最古层,“VP-PRT-NEG”为中间层,“V-neg-V”为最新层。“V-neg-V”句式很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后起的句式。  相似文献   

15.
如东话"果VP"句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泰方言如东话的“果VP”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由于焦点的不同 ,“果VP”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有所不同。当“果VP”存在疑问焦点时 ,若疑问焦点是成分焦点“VP” ,则基式“果VP”和变式“(果 )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复问句 ;若疑问焦点是命题焦点 ,则变式“(果 )VP嗒”、“果就VP啊”、“果还曾VP啊”、“不VP啊”接近于是非问句。当“果VP”不存在疑问焦点时 ,变式“(果 )VP啊”、“(果 )VP嗒”、“果不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问句 ,变式“就VP啊”、“还曾VP啊”则接近于感叹句  相似文献   

16.
介绍属江淮官话的泰州方言中“个VP”反复问句的基本格式和常用变体,对“个VP”的句法特点进行了考察,并论述了“个VP”在述补结构中的形式问题.与普通话“VP不VP”型反复问向相比,泰州方言“个VP”型反复问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现代语文》2009,(11):95-96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主要有“VP不VP”“阿VP”和“阿V不VP”三种类型,且每一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反复问句在南京方言里共存,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8.
在安徽怀远方言中,"可"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在普通话中的读音[k‘?~(214)],另一种是在怀远方言中常用的读音,即[k?~(212)],如"可行""可管",这种声调的变形与怀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有关。本文主要讨论怀远方言中"可"所表示的特殊读音[k?~(212)]与意义,并分析与"可"有关的特殊结构的用法。一方面,怀远方言中的"可"既可以作为疑问副词来使用,也可以充当语气副词;另一方面,由"‘可’+VP"所形成的附加式问句,在怀远方言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大郭村方言疑问句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分析,该方言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特指问句和其他等五种类型。方言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单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兰"、"唻"、"呗"、"昂"、"唉"、"唠"七个,双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唉""嘞吧""昂唉""啊嘞"等四个。  相似文献   

20.
平湖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是浙北吴语中的重要一支。平湖话疑问句与普通话疑问句一样,可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四种类型,但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疑问句句式为框架,对平湖方言疑问句进行初步描写,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