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二、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  相似文献   

2.
雪花之恋     
寒风撕扯的冬日,万物萧瑟,大地沉寂,冷雨淅沥,用“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也就是,这令人鄙夷不屑,甚至是深恶痛疾的冬天,只要等到落了雪,却又彰显别样的生机。也唯有落雪的Et子才感觉“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3.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相似文献   

4.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相似文献   

5.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相似文献   

6.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考查祈使句的基本句型Mary,here—everybody else,staywhere you are.(2006全国Ⅰ35)A.come B.comesC.to come D.comingKey:A【点拨】考查祈使句的基本句型“Do...”。“Mary过来,其它人都呆在原地”。前后两句话间为对等关系,后句的祈使句式说明前半句也应该用祈使句。There are eight tips in Dr.Roger’s lectureon sleep,and one of them is:to bedearly unless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2004重庆29)A.doesn’t go B.not to goC.not going D.don’t goKey:D【点拨】考查祈使句的基本句型“Don’t...”。─Sorry,Joe.I d…  相似文献   

8.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注释:①凋碧树:使碧绿的树木凋零,这里指萧瑟的西风把树叶吹落。这几句可译为:昨天晚上萧瑟的西风吹过,碧绿的树木变得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望伸向天边的路。②伊:她。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两句可译为:我渐渐地消瘦,但始终不后悔,为了她,我甘愿身体瘦弱,面容不佳。③阑珊:稀疏,零…  相似文献   

9.
(A)1.B。下文指出这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故选study。2.C。介词for常与段时间连用,在句中作状语。3.C。与下半句形成转折关系,这里应选good,说明努力学习是一种好的习惯。4.A。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睡眠。have意为“拥有”,为正确选项。  相似文献   

10.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诗词中,“摇落”二字可以说屡见不鲜,千古流传。据考,“摇落”最早见于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以“摇落”写秋天草木凋零之状,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与”,教材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教材对  相似文献   

13.
肖刚 《广东教育》2014,(11):6-7
【例题精选】 (2014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解析】"论"应为"判罪,判决"。属于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如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即为"批决,定罪"之义。如果将“讨论”之义代人该句,在选项中是不能直接确定是否正确的,因此需要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该句的意思是“将要批决定罪囚禁”这样才能衔接下文:“敞日:‘冤也’。”另外三个实词“素”“持”“决”也均为一词多义的考查,只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均能轻易判断。  相似文献   

14.
《捕蛇者说》中“岁赋共二”一句,语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每年征收两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原子箭对这条注释提出疑问:“这样解释和下文有矛盾,文章后面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把上下文串起来看,‘岁赋其二’.应该解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语文教师张翼健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子箭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A,但B”为代表的转折句的类别及构成方法入手,为对转折句进行语义分析提供方法和途经.根据A、B所表达的概念之间是否具有属种关系,将“A,但B”分为属种关系转折句和非属种关系转折句;根据A、B所断定的两种事物情况是否在同一个语义层面上,将“A,但B”类转折句分为相同语义层面上的相反相对和不同语义层面上的相反相对;根据A、B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分类,将“A,但B”分为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选择式、因果式等转折句。“A,但B”类转折句构成的逻辑方法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限制法,概括法、排除法、对照法等.  相似文献   

16.
句子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后呼应,或日前后照应。它有两种基本样式:顺承和逆接。如以公式表示,则前为ABCA’B’C’,后为ABCC’B’A’。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两句话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描写太守野宴时,有这么一段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据说,欧阳修的原文是“泉冽而酒香”,后为苏轼所改。宋人方勺的《泊宅编》载;“欧阳永叔守滁,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五年,东坡为大书重刻,改‘泉冽而酒香’为‘泉香而酒冽’。今读之,实胜原句。”苏东坡改笔之所以胜过原句,是因为虽是两个字前后位置的调换(“冽”字与“香”字),但这样一换却合乎声  相似文献   

18.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1〕与鹅行鸭步的传统社会迥异,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明显地以思潮的形态表现出来:一方面呼啸汹涌,奔腾向前,一方面又层层推进,其波峰浪谷无不以体用之辨为涨落,从而留下一道清晰可见的近代三大教育思潮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作文贵佳丽     
我看过很多中学生作文,大都平淡、不生动,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作文贵佳丽。佳即佳语。指用精炼新颖的语言点明事理,带有格言味,警策动人,开窍启智的句子。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鲁迅的“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等等,就是佳语。丽即丽句。它描写精妙,形容逼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者,可谓丽句。如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朔的“好一片镜儿海,海水碧蓝碧蓝的,蓝得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