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读了《现代语文》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汤志鸿先生写的《“告之”与“告知”》,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在下面请汤先生和读者指正。“告之”在文言文里是由动词“告”和宾语“之”组成的动宾短语。“告之以善”是双宾语结构。“以善”是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告”的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告之”这样的结构在白话文里很少用到。“告知”是现代汉语里的动补式合成词,意思是“把事情告诉某人,使他知道”。现代报刊上常常见到该用“告知”的地方误用了“告之”,汤文分析的两个例句就属于这种情况。汤文的第一例“把我们…  相似文献   

2.
李瑞 《文教资料》2014,(16):94-95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三种关于人性的论断: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及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跨时代地首次提出“性善论”,指出人生而有行善的倾向,这对中国道德文明乃至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有深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4.
韩愈《师说》开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大学、中学和其他选注本均释“受”字为“通‘授’”或“同‘授’”。我认为这样注解是不妥的。这里的“受业”应是“援业”之误,应予改正。“受业”不同于“授业”。早在先秦就有“受业”的说法,即学生从师学习之意。《孟子·告子下》载,曹交对孟子说:“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说的是曹交想在孟门当学生从师学习。《史记》多次用“受业”。《孟子苟卿列传》叙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在  相似文献   

5.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臧氏之子”一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为“这臧家的孩子”,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臧氏之子”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臧氏”指鲁平公的小臣臧仓,他曾以孟子行为不合乎礼义非为贤者为由,阻止鲁平公去见孟子。孟子对臧仓这种作法大不以为然,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其对臧仓的轻视和不齿之情溢于言表。“臧氏之子”。指的就是臧仓这个  相似文献   

6.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7.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8.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9.
古文助读     
古文翻译 月攘一鸡——《孟子》今有人日攘(ra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日:“是非君子之道②”。日:“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相似文献   

10.
《孟子·告子下》有这样一个句子:“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白话四书五经》将此句译为:“爬过东邻的墙去搂抱女子,便得到妻室;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室,那会去搂抱吗?”将“搂”释为“搂抱”。《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对此句中的“腧”与“处子”加以解释,但没有释“搂”字。  相似文献   

11.
《语文月刊》2015年第5期中《掀起成语的盖头来》称《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姓丁的厨师",这说法对吗?《庄子·养生主》(唐)陆德明《音义》说:"庖人,丁其名也。"《孟子·告子上》的奕秋,(清)焦循《正义》说:"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医师)和(名)、卜(掌管用龟占卜的人)徒父(名)是也。此名奕秋,故知秋为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问题张霭堂《文史知识》1996年第9期发表《〈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以下简称《断句》)一文。作者郑千里先生将《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段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将“空乏其身行”释为“空其身而乏...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七子之歌》伴随澳门回归被国人广泛传唱。那么《七子之歌》出自何人之手呢? 原来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把当时与祖国母亲失散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喻为“中华七子”,并用血泪之笔写下了呼唤骨肉团圆的《七子之歌》,《澳门》是其中的一首。《七子之歌》发表于1925年7月,那么“中华七子”是如何被掳走的,最终归宿如何呢? 澳门:是最早被列强掳走的骨肉。澳门位于广东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  相似文献   

15.
张稚丹 《教学随笔》2010,(10):15-16,21
《孟子·告子》中有段家喻户晓的名言,几乎中国每个中学生都能默诵于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似文献   

16.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17.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子,其贤者号有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一文略述其要,后世学者亦多有论及.孟子,被尊为“亚圣”,其行事颇类孔子,其弟子亦有数百.《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章》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的问话,概述了孟子周游列国的情形,也说出了孟子弟子之多.但对孟子弟子,后世研究者论及甚少.《孟子》一书中提及的孟子弟子有十八位:充虞、高子、孟仲子、子叔疑、季孙、乐正子、彭更、桃应、万章、咸丘蒙、匡章、陈臻、陈代、陈仲子、屋庐子、滕更、公孙丑、公都子.现据《孟子》一书,对这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为“先秦儒家师承关系”和“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