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状况量表,对南宁、柳州和桂林四所不同类别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缺乏职业成就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一般;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比较高。所以,营造有利于职教教师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合理有效的职教机制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提高职业成就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任职初期,既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正确对待和处理新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尤为必要。基于此,通过分析新任职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中存在的工作不适应、心理不适应的问题,提出支持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新任职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等特点,这些都容易致使教师产生职业怠倦。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师产生的职业怠倦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就高职教师职业怠倦的成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价值观指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信念和观点,是其专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影响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本文通过对农村中职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重要意义、建构路径等的探讨,以期能够更好认识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及科学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转岗教师从中小学进入幼儿园后,工作中普遍出现职业适应问题。调查发现,专业能力不足、职业价值感低、社会认同不高、工作强度较大、园所支持不够是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主要因素。政策制定与执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岗前岗后培训以及激发教师主体行动是促进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职业适应是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一旦踏人职业领域,必然会面临职业适应问题,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来说,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能否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能否健康成长.而现在很多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的现象.文章试图针对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减少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新教师的职业成长进行关注与研究,根据新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制定相应的新教师培养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举措,能够大力促进新教师成长。本文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职业成长路径进行探究,从新教师职业成长的必要性以及职业成长的目标着手,根据新教师职业成长所经历的适应阶段、调整与成熟阶段、停滞与更新阶段、退出阶段等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需求,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成长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西省某市若干农村小学初任教师的深入访谈和调研,从摇摆不定的职业选择、大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与农村文化的隔离等,呈现出当代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历程和现状。初任教师入职阶段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生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而职业认同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各个维度影响着初任教师。因此,有必要从国家政策、学校管理及初任教师自身等方面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干预,提高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职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是崇高的社会职业,在科教兴国的当今时代,教师职业倍受关注.教师职业由经验化、随意化走向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专业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是21世纪师范院校面临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锐 《教育探索》2002,(4):95-97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为教育事业所能作出的贡献的大小。现在很多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现象。本概述了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并从高师教育和工作单位的指导,帮助与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防范和减少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知识分子最突出的代表。在中国 ,长期以来 ,教师的经济地位较低 ,社会地位也较低 ,同时工作压力也很大 ,社会责任也很重大。因此 ,教师心理压力似乎比其他职业更高一些。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与其他群体相比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而且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 ,教师心理问题正在显示出增长的趋势。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学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 ,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 ,对学生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因此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保证学业和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一、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表现1.教师职业榜…  相似文献   

12.
选取92位教龄在1~2年的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公费师范生为样本,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其职业适应现状及困难。研究结果显示,公费师范生新教师对职业适应水平总体评价较好,但其在职业适应中遇到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问题依然值得关注。调研提出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提高教师声望待遇、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科学管控职业压力5种途径,以期为提升新教师职业适应性和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并在学校及社会层面上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新教师职业适应因现实的桎梏而效果不佳,亟待改善。转化学习理论与新教师职业适应具有共同特征,能够应用于新教师职业适应。文章分析了转化学习应用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过程,并构建了新教师职业适应路径。基于此,提出了转化学习视角下促进新教师职业适应的若干策略:教育部门应提供学习机会,促使新教师产生质疑;学校当创建研修平台,丰富新教师职业经验;教研组需强化交流协作,明确新教师发展问题;指导教师要增进理性对话,避免新教师发展误区;新教师须加强主动反思,促成行动转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农村特岗教师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具体表现为:女教师在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男教师,并且教龄和任教科目也是影响其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相关分析数据显示,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高职业认同会带来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工作满意度量表和自编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自我评估问卷,对190名公办高职院校2007年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适应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教师的职业人格能力类型与职业匹配程度高,工作满意度较高,但新教师自觉职业适应水平却不佳.由此反映出新教师总体职业适应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建议采取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满足需求、建立一体化培训机制等途径来促进新人职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不断赞扬,对教师要求的逐步提高,加上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由于对职业压力缺乏自我调控,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的甚至失去控制力并采取极端的举动.文章着重分析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原因及教师对职业压力的自我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里的“压力”是指适度的心理压力,它对入的活动起激励、增效作用。但是,长期、过大的心理压力就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笔者在从事教师培训工作中,通过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当前,由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过重,自我发展的机会较少;由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精神生活和心路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师职业素养高低的重要元素。在教学实践中,职业幸福感是影响工作状态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既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本文着重讨论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实践意义和生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动力是任何一个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压力也同样是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职业压力的处理是当前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立足教师的职业生态,将教师职业的压力和动力维系在动态平衡的框架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以灾后教育重建为例,提出构建教师职业压力与动力的平衡机制应构建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实施教师自我心理压力调节,引导教师形成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师压力与动力平衡的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新教师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入职初期的职业适应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其日后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信念体系,并持续数年甚至影响其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得出已有研究在高校新教师职业适应的问题类别、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应对职业适应不良策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未来,高校新教师职业适应研究将从实现思辨与实证研究的有机融合、提升研究工具文化效度、扩展研究内容问题域、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等维度作出努力,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并突破解决研究中的困境与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