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特有的影响,而民间信仰的存在反过来也会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在百年历史中的浮沉变迁,以民间的视角对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剖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重新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客家民间美术通过家族传承和区域传播方式进行文化艺术的接力,受到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保守性、交互性和从属性等传播特征。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更,大众传媒对客家民间美术以原始记录和元素借用等方式进行传播,使其内容题材、使用价值和制作工艺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彝族古代发明有文字,贵州的阿哲家族以世袭方式统治西部地区长达1474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制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对贵州彝族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构成了彝文文学、彝族文艺理论、家族文学、毕摩文学、碑刻文学的个性特征;民间口头文学早于文字文学、彝文文学早于汉文文学、文学作品早于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白鹿原>作为家族母题小说在继承前代作家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从民间的价值立场对村落家族文化、宗法武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反映,对保守知识分子,走出家庭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家子弟的心路历程给予深入的揭示,成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7.
书讯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出版 该书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日根教授撰写,岳麓书社出版。全书共分6个部分,依次是:明清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义田与民间社会秩序、会馆与民间社会秩序、会社与民间社会秩序、家族与民间社会秩序、商业与民间社会秩序。作者通过本书的撰写,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倾向日益成型,并有效地维持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全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是一部开拓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契约文书在我国民间流传数千年,随着殷墟甲骨、秦汉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档案和徽州文书的发现,它的研究价值愈来愈为学者所重视。民国契约文书因存世量大,变化剧烈,正在成为新的学术热点。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存有大量华北地区晚清民国契约文书,其中民国邢台县王氏家族契约时间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内容包括买卖田房契、典当田房契、分单契和完粮纳税单等,共23件。王氏家族契约文书,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反映了民国时期邢台县王氏家族的兴衰,对于研究民国契约制度、华北乡村经济生活状况以及民间田房买卖、典当、分家析产、完粮纳税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赣南民间元宵歌唱请九方神灵保佑安康,歌颂爱情,反映出节庆的欢乐。透过故事的背后,可以探讨家族迁徙及祖先的生活经历。但时至今日,大部分民间元宵歌已经消亡,把它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研究与保护,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族田是宗族内部结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维持宗族的经济手段和财源。 2 0世纪上半期 ,族田在中国农村区域一定程度的继续存在 ,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了无地农民在数量上的增多 ,而且还直接促使无地农民与宗族发生更为深刻的经济关系。而宗族则通过拥有一定数量的族田产生出一批以掌握祠产为特征的地主。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 ,对待族田的基本政策是进行没收与重新分配 ,以此来消灭被视为是与革命势力和目标格格不入的封建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正是这种带有决定意义的政策的实施 ,使宗族制度在当时中国农村社会遭到了最为严厉的打击  相似文献   

12.
江州“义门陈”是我国古代家族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族之一,该家族历时十五代、和谐同爨共居长达二百余年,成功的家族教育使家族历代人才辈出,曾培养出三名宰相、十八位朝官、二十九位京官、“九才子”、“八文龙”、五十八位进士、四百零三名举人。它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庭,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被历代统治者旌表嘉奖,视为忠孝节义的典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州“义门陈”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民乡约》颁布以来,赣南畲族广州受教化,文化教育逐渐汉化。民国时,畲族教育已出现了赶超当地汉族之势,然而,上世纪末畲族教育发展却突现颓变,日益“内卷化”,鉴于此,本文拟人畲族分布地理、族性意识和支教体系以及族群精英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宗族文化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宗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迅速复活、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宗族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农村现代化相悖的,体现在:宗族文化的“宗法”与现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缘性与现代化的业缘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相悖,等等。  相似文献   

15.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时期有一个古老的氏族大隗氏(鬼族部落),居于中原溱洧流域大隗山一带,炎黄时期曾与轩辕黄帝联姻。大隗氏后因战争等原因向北、向西迁徙,作为“鬼方”成为三代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长期与商周对抗而名载史册。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家族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代表文献"家范"的形成及内容的梳理,考察其对作为同一文化层面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把握现代小说作品所演绎的传统家范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仍具有的某种脐血关系。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在吴江地区形成了“午梦堂”作家群,这个作家群以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和其四女七子为核心,囊括了叶、沈两大家族近20人。其特点表现为:以血缘纽带为核心,一代乃至数代的家学传承为特色;无论是叶绍袁本人,以叶燮为代表的子辈,还是沈宜修母女都体现了极高的文学才华,尤以女性文学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19.
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同时,也出现了结论大而无当  相似文献   

20.
陶希圣对中国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家族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没落的发展轨迹做了把握与具体的分析。在家族研究中,陶希圣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把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与家族、婚姻形态的变化联系起来一起进行分析,关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注意到了政治文化等其它方面的影响.陶希圣把家族放在社会整体背景之下,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其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