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人的异化是大多数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兽化、人的物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传统文学中的英雄成了被种种社会现实所异化的非英雄和反英雄.这一主题对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本文主要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进而探讨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问题。鉴于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主要分析傅东华译作《飘》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傅译一直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译本中也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无明显界限,它们相互交叉,共存于翻译之中。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而不应走极端。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归化的讨论是在文学翻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的中文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章表明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不存在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它们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翻译的基本使命角度审视了变异的异化翻译策略,分析了这种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文学翻译策略的可取性和可行性,认为文学翻译的基本使命是满足广大普通读者的审美需求,传递异域文化和引介表达方武则是文学翻译应承担的微不足道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完成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的传递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不同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影响着翻译的质量。结合使用异化和归化策略,合理运用创造性叛逆手法是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人孔子被异化为:表面符合儒家,实际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一反儒者形象,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文学形象,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具有政治、文献、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这个秘密",并穷其一生精力要发现"人身上的人"。但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在表现人的主题时所体现出的强大个性及生命存在价值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是分裂的、异化的、怪诞的、荒谬的、甚至是虽生犹死的,人的心灵是无所依托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所有这些,使他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的定位,表现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写作优美散文走上文学道路的70后作家乔叶,在进入河南省文学院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中《最慢的是活着》获得巨大成功,而《认罪书》则带来全新的主题.小说穿越在现实和历史之间,通过金金和梁知、梁新之间的情感故事,不仅牵扯出他们对梅梅的罪恶,而且描述了一段人人沉默的“文革”历史.小说中,人人都有罪,不管是罪恶的施暴者,还是旁观者,抑或是“逍遥派”,人人都难逃良心的惩罚,迟早要俯首认罪.乔叶向我们展示:只有真正的认罪和救赎,才能获得重生,学会去爱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思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12.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13.
安部公房(1924—199])是日本当代著名文学家、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巧妙运用离奇的寓意手法,溶哲学意识与艺术思考于一炉,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孤独状况、悲观绝望的情绪和“异化”现象,为战后日本文学增添了清新、奇异的色彩,“对日本现实产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14.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文学派别,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部落,盛行于英美十八世纪,大多都具有恐怖阴暗的氛围,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消极面以及社会的罪恶和阴暗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等问题。哥特文学在文学层面上展现了当时英美社会的宗教文化,探究哥特式文学的艺术性和精髓,能更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和历史风俗。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1844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状况》等文章中,提出劳动分裂论,从宗教异化、财产异化、政治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不正常的分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这些观点启发并影响马克思形成了劳动异化论,并为后来两人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异化观和人学观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恩格斯之理论对立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16.
异化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反相斥的,但在客观现实中又是可以统一的。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反抗异化的主要方式。若没有审美对身处奴役中的人所实施的拯救,异化世界中的人若失去了自由体验的滋养,异化的现实中若没有审美的发生,人类将在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可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是异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异化的,劳动的异化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作品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它展现了人类被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异化后的悲惨遭遇.异化,是指社会、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本文将以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为文本,分别从人异化于社会和他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及人的自我异化角度探讨异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越来越离不开技术。人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促使技术异化的加剧,物本主义和人的异化是技术异化的本源。竞技体育中人的道德伦理、主体地位、公平竞争的丧失,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中人性的种种困惑。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文化需求是竞技体育人性回归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道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人人之道。人道构成所追求者乃自由,因而,自由构成了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以此为参照,异化的本质呈现就是消灭人的自由,所以,异化是最根本的不人道。而根本的异化,就是专制,专制是人道、平等、公正的天敌。消灭异化的前提,是消灭专制,消灭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构建人人平等的经济权利和财产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