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及其政治家,从巩固和加强政权出发,无不注重整顿吏治,以吏治国.然而,“吏治”这个政治大事.尽管经历代封建王朝花了最大精力研究实践了两千多年,却始终没有能够解决好.吏治过于松懈,弊端甚多,直接危及着封建政权的生存.大凡开国之君或中兴之帝,目睹前朝吏治松懈导致人亡政息的严重后果,往往采用严刑峻法来治国施政.汉武帝曾颁布《沉命法》昭示天下:若是群盗为害不报或不能捕获的,上自郡长,下到与治安有关的最小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党政权从建立到在大陆的崩溃,仅存续22年.它在大陆的短命是历史的必然.严重的吏治腐败是一切腐败之源,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败坏了国民党的党风、政风,使国民党政权丧失民心.吏治腐败是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官吏考核制度是伴随官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官吏的选任制一样,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实行的好坏,关系着吏治的成败,百官职能的发挥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明朝初年,统治者为迅速澄清故元吏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4.
封建吏治的优劣和政权的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之所以在孝文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正是在当时澄清吏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结果。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的吏治整顿,有助于深入研究太和年间的改革以及北魏的全部历史。孝文帝时期对吏治的整顿,是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孝文帝初践皇阼,面临着控制编户,加强中央集权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北魏建国初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非常盛行,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十分牢固,并且和政治、军事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政府为了利用他们统治农民,不得不承认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并在某  相似文献   

5.
拓跋焘诛杀崔浩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崔浩死因,认为崔浩之死是拓跋焘蓄意所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到拓跋焘晚年,崔浩已从北魏重臣转变为不利于北魏统治的关键人物,他的继续存在对北魏统治者不利,这是拓跋焘所不能容忍的。拓跋焘诛杀崔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南唐是在继承杨吴政权基业的基础上,由李昪(徐知诰)通过曲折而复杂的斗争,最终采用“禅让”的形式代吴自立的。为巩固南唐政权,李昪对外实施保境息民、睦邻共处的方略;对内推行以文治国、整顿吏治、强化法制、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的政策。南唐由此政局稳定,社会清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相似文献   

7.
历朝历代治理国家,首重吏治,而吏治的好坏,又主要表现为其官吏是否廉洁奉公。一代政权之兴,一代政权之亡,无不与吏治的清廉与否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国家衰落随之而至。清朝入关伊始.  相似文献   

8.
刘秀的“五提倡,五反对”.于己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于国是为政之道,治国之道。他靠柔道夺取了政权,巩固了政权,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研究它,或能借鉴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浅谈汪辉祖的州县吏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祖(公元1730—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他做了三十余年幕僚,后来中进士,五十七岁才任了宁远知县、道州知州等职。他为人刚直廉洁,治事公平,深受人们拥戴。在州县基层几十年,对州县官场之情势明悉洞察,他总结几十年为幕僚佐政,为官治政的经验,写成了《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佐治药言》等书.来阐明自己的吏治思想,目的是“为善为吏者言之”。①他的这些书可谓一座多棱镜,从各个方面透视了清代州县政权中的弊端,从而对州县长官提出了种种忠告,既为整饬州县吏治提供了方法,也为州县各项行政事务的组组管理提供了经验。其论述深中肯綮。后世人言及清代州县吏治,多称汪氏。本文试就汪辉祖的吏治思想。作一个简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反腐吏治以求其政权千秋万代,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反腐吏治并不成功。虽然古代反腐吏治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古代反腐吏治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还是有所启示的.某些方面还有着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古代反腐吏治历程,分析研究古代反腐吏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史为鉴,寻求进一步做好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拓跋鲜卑政权受原始社会遗俗影响,对巫筮及其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方术如阴阳、图谶等都有很大的兴趣.这为明悉阴阳易筮、图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批参政、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契机.在拓跋鲜卑政权内部,统治者利用巫筮图谶等作为工具,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先有刘洁、拓跋丕的图谶案,后有拓跋焘与拓跋晃两党围绕巫筮展开的较量等.  相似文献   

12.
九品中正制始创于曹魏,沿用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开皇年间才废除。创立此制的最初目的是以德、才衡量人物,量才授官,以期达到整理吏治,巩固封建政权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流弊逐渐显露,大致有以下数端:滥用职权,制度缺乏约束;徇私舞弊;脱离实际,品评无据;品评人物重家世、轻德才;品评含混,混淆通才与专才。九品中正制流弊的产生原因或为多方面的,然根源在于其基本属性,即它是一种"战时政策"。  相似文献   

13.
北魏拓跋政权在处理国家贱民问题上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统领方式:代政权时期,是贱民产生的萌芽期,部落制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统民方式;拓跋复国后,是国家贱民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营户制方式(即军营体制管理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拓跋焘始光四年后,落籍官府的杂户制逐渐定型,成为贱民统治的主要方式。北魏贱民制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拓跋政权在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4.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列宁书信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许多重大问题,但占首要地位的是关于保持和巩固苏维埃政权问题。列宁多次指出,夺取政权要比保持政权容易。革命胜利以后,他的全部思想可以说都集中在保持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吴国鼎足江南奠基于孙策时代,其谋划者就是与张昭齐名的张纮.他献谋孙策,鼎足江南;他献策孙权,定都金陵;他文采出众,笔挺孙吴.张纮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吴国鼎足江南最早的设计师和开国勋臣,是三国文化史上不应该被埋没的一代英才.  相似文献   

16.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个皇帝,光武帝第四子,少年聪慧,十岁能通春秋,后从师于桓荣博士且学通尚书。明帝于中元二年(57年)继皇位,永平十八年(75年)秋八月驾崩,在位十九年。汉明帝大器晚成,十九岁才立为皇太子,继帝位时年已三十岁。但明帝所处的时期,正是东汉天下初定,由光武帝刘秀开创的地主政权刚刚稳定的时期,因此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无疑有较大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也起了较大作用,同时对维护阶级矛盾和安  相似文献   

17.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18.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中原黄河流域过程当中及其以后,一方面率领着勇猛善战的鲜卑军队,先后攻灭了赫连大夏、冯氏北燕以及沮渠北凉,并且基本上解除了柔然对于北魏的军事威胁,同时他还积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尽可能地实行了封建化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巩固并扩大了北魏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充实了北魏的国力,不但保障了当时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需要,而且为后来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全面封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免官是刘宋政权处罚罪吏的一种常用手段.刘宋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广泛采用免官手段处罚直接威胁专制政权的犯罪、职务犯罪、军事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违礼犯罪等,且尤以惩罚直接威胁专制政权的犯罪和职务犯罪两大类为主.刘宋皇帝控制了免官起复权,但刘宋时期对罪吏免官后再叙的期限没有严格规定.刘宋免官制度对于强化皇权、整饬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治国之要,吏治为先。晚清以来不少爱国有识之士对吏治问题高度关注,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吏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吏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晚清吏治腐败的抨击和揭露,认为晚清吏治腐败主要表现在冗官成灾、损公肥私、官民隔阂等方面;二是对症下药,提出整顿吏治之举:严格官吏考核、监察制度,明确官吏的权利和义务,"均官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