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与档案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与档案工作汪孔德陶行知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他遵循自己归纳的“行──知──行”的辩证法,总结和形成了一套为中国所用的教育思想,并躬行实践,创办了育才学校、晓...  相似文献   

2.
1946年1月11日,是重庆《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陶行知为“贺新华日报八周岁”写了一首诗,题为“新闻大学(社会大学五院之一)”,发表在1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陶行知在诗中满腔热情地赞扬人民的报纸为广大读者的“新闻大学”,并对如何联系实际学新闻知识,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他在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也是我国“终身教育论”的先躯。他生动而形象地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个人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江泽民总书记也非常重视教育,他称赞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热忱和“教育为公,  相似文献   

4.
张婧  廉永杰 《新闻世界》2012,(11):177-178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电大学生以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特别是1995年开始招收的“注册视听生”,实行不组班教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被毛泽东称为"伟大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但吸收了外国教育理论的长处,同时又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出发点,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理论在旧中国教育变革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陶行知先生在我国近代体育素质教育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阿元 《档案时空》2003,(7):22-23
知道白求恩这个响亮而伟大名字的人,不在少数;而对白求恩的生前身后,却鲜为人知。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何在中国那么深入人心?为何在他逝世后仍熠熠生辉……陶行知介绍白求恩到中国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了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6年9月,他自筹经费辗转香港、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求得道义、人员和经费上的支持与帮助。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这次也应邀赴宴。当白求恩走到陶行知面…  相似文献   

9.
<正>一、陶行知的教育生平及教育成就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思想家。关于陶行知的评价,可谓是赞誉多多,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尊之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却鲜有详述。即使有,或寥寥百语,或语焉不详。从历史上看,“九一八”前后《申报》的革新没有陶行知参与会黯然失色;而他光辉的一生缺了革新《申报》这一华章,也会少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九一八”前后陶…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的图书馆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斌如 《图书馆杂志》1999,18(10):39-40
1 早期图书馆的发起人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最早参与图书馆事业的热心人之一。1922年,陶行知以中华教育改造社总干事的身份,参与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筹建工作。1925年,美国编制出版《世界教育年鉴》,特请陶行知撰写关于图书运动内容,他在文中说:“远在公元前数世纪的周朝,中国即有了图书馆。但只有极少数知识贵族才能利用之,一般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问津的,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同年,陶行知与各地图书馆学者组建了全国性的中华全国图书馆学会,以协调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1929年,陶行知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华…  相似文献   

12.
黄勇 《大观周刊》2011,(47):7-8,26
文章阐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以及中国培智教育课程的现状,并结合二者对今天中国的培智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7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均有其年表、年谱或传略问世,对人们研究其生平与业绩,提供许多翔实的材料,但也毋庸讳言,其中某些史实的记述,尚有可讨论之处。笔者仅就管见所及,就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供专家们参考。一陶行知有无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主任? 《陶行知全集》所附录之《陶行知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和《陶行知年谱稿》(以下简称“年谱”)都载:1918年,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经激烈辩论后未获采纳,因而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至于后来情况,由于两书一字未  相似文献   

14.
一条古老的真理:谁为人民办好事,人民就拥护谁。由此引出,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人民就拥护共产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是为人民办好事的路线,所以人民拥护它。把上述道理用事实说明,那就更为简单明白了。比如,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了好处,所以人民就怕你不改革,不开放。“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为广大消费者说了话,群众称赞新闻界做了一件“大快人心事”。好多人议论说,你们早该这样做了。这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对于这样随处可见可闻的问题,何至于现在才明白过来?因此,要说  相似文献   

15.
《四川档案》2013,(3):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梦”的美好明天。兴的“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让人民共享“出彩机会”根结底,“中国梦”的本,共享“中国梦”。党的的奋斗目标,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为亿万中国人清晰勾勒出“中国  相似文献   

16.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7.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曾九次提到“中国梦”,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个中国人民的梦有很大的成分是中国农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乡”字,关系着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农村乡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理念的实质,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2020年,我国计划现有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相似文献   

18.
9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三次讲话中多次提到“苏联”。如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就有四处提到“苏联”——“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远东国际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的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然而,从苏联解体以后,我国传媒上开始出现“前苏联”一词。例如: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前苏联共产党领导前苏联人民打败纳粹德国;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沙皇,于1922年建立了前苏联;前苏联民歌…  相似文献   

19.
孙哲 《山东档案》2023,(1):29-3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80年前,有一场发生在鲁中淄博地区的“狼牙山五壮士”式悲惨战斗,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担当,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马鞍山抗日战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和反思中国出版学知识体系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正处于新的历史界标上。其中,“新时代”是历史方位,“中国特色”是空间向度。立足中国出版实践、面向国际出版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出版发展的时代脉搏,回答出版学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则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