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进入2.0阶段,然而其对基层社会传播“四力”的影响仍然较弱。文章从传播物质性视角将县级融媒体再语境化,即在地方性社会空间结构中,审视其如何勾连不同形式的空间生产并重建地方感,最终提升舆论引导效能,促进认同达成。文章从地方性物质空间、地方性表征空间与地方性社会空间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县级融媒体在地方性空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提出县级融媒体在重建地方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像设备的家庭化、小型化,使民众的影像意识逐渐形成和日益增强;由于中国民众参与意识、新闻意识也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强化,大众传播领域中民间影像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显露身姿,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构建的关系,以及电视媒体应采取何种措施引导和促进民间影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书店在过去的20年里几经坎坷,完成了从图书经营店到书店综合体的过渡,在后疫情、后数字时代,书店的持续发展需认清"空间转向"是趋势,"地方营造"是重心,"文化创意"是策略,"以人为本"是核心.本文在思想革新层面有机结合西方城市"空间社会生产""全球地方感"等理论,对多家书店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在对实体书店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营造、地方感重构、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对城市实体书店进行创意思维的赋予,以期为实体书店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钟新  金圣钧 《编辑之友》2023,(2):62-70+79
网红城市是城市打破传统资源配置方式、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实践。随着图像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的认知建基于互联网空间中由大量城市影像构筑而成的网红标签,网红城市可能将陷入一场以图像化、经验化为特征的复制循环。文章聚焦网红城市图像中的视觉复制,以计算传播的技术路径对五座代表性网红城市的图像色彩进行计算视觉分析,发现三个代表性的复制逻辑。网红城市图像的复制生产主要为观者的“想象地理”所统摄,包括以都市轮廓、地方记忆性城市空间、怀旧空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及以风格化技术为代表的复制技术生产。虽然网红城市在图像化复制的驱动下可能形成了一种生成套路,但其也型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张力,引导着人们在空间生产、意义共享和地方感重构的过程中见证新城市公共文明。  相似文献   

5.
为迎接世界性体育盛事冬奥会和大运会,北京和成都在短时间内密集推出一系列城市宣传片,生产出特殊的影像空间。在“空间生产”的理论视野中,它们依然是社会的产物,有着特定的生产模式。透过人文地理学的经验视角,视觉感知模式和象征模式遮蔽了物理空间,重构了地方感的语境,用想象力占有并改变了空间的含义。影像生产出想象性的空间图式——完美异托邦,象征着无与伦比的卓越秩序,城市的现实形象和人的栖居之梦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奇妙的可见性。它来自实景与虚像、碎片与整体、假器与真影的影像辩证法。隐含于内在结构的特殊性质,创造了基于纯视觉媒介的可见性生成逻辑,拓展了城市地理的实践视野和批判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多个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给当代艺术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将数字媒体和当代艺术融合,在艺术创作中加入新的创作理念,让艺术创作进入后影像时代,形成新媒体艺术,并从中总结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网红打卡点的发展和2019年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空间实践对于其地方构建的意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网红审美发展背景下地方感的塑造问题。发现,仅由网红审美发展出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的,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这不能代替地方文化和在地实践所激发的人-地情感。城市的地方建构应更好将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成为提高性别意识、促成女性团结、呼吁社会变革的空间。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本土数字空间中就性别议题活跃发声的青年女性用户的性别意识觉醒过程;并提出“媒介化情感团结”的概念,用以理解遭遇情感失调、经历意识觉醒、成为情感异类的个体,如何在社交媒体的连接可供性基础上彼此连接、相互支持、集体发声,形成情感共同体的团结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重构了个人、集体和空间的关系,形塑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转换政治,情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播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生产活动,它不仅圈定了以城市为名的媒介空间,同时还创造和维系着空间内的社会生产。数字媒介对城市广播的改造亦是从空间维度开始的,即从彻底结构“地方”之地缘基础为起点。这在“空间本身的生产”上表现为数字媒介解除了城市广播空间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同构关系,使其成为泛在与流动的共在空间,而在“空间中物的生产”上则表现为数字媒介改写了城市广播的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城市广播的数字化转型须以新的空间事实为依据来制定适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晓娟 《视听》2022,(4):61-63
环顾当下,我国已进入媒体融合的"快进"阶段.在此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格局,互联网"弯道超车"形成新的舆论阵地,自媒体成为时代"宠儿",普通民众借助自媒体极大拓展了话语空间.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制,自媒体的信息把关环节不够严密,信息传播主体较为混乱,信息内容参差不齐,自...  相似文献   

11.
许同文 《编辑之友》2023,(10):51-58
定位媒介是具有定位功能的数字移动媒介。作为一种普适化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定位媒介促生了丰富的移动实践。当手机具备定位功能、当移动被定位化之后,城市的移动性以及移动中的人、技术、空间关系呈现出何种新的变化?文章从交互界面的视角出发,认为赛博城市中移动的定位化生成于人与定位媒介、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之中。在定位化移动中,人与定位媒介交互成为赛博人。经由这种赛博人,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形成一种定位化复合空间。因此,定位化移动是赛博人在定位化复合空间的移动,也是一种复合移动性,这也成为赛博城市新的移动景观。定位化移动实践中,物理与数字等二元对立的交互体现了定位媒介之于移动传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另类媒体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为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奔走疾呼,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也逐渐成为传播学者和媒体人关注的热点.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web2.0时代的到来,另类媒体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和平台,将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纳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中来,通过受众自己来生产和传播内容,从而形成更广泛且更具民主色彩的公共领域.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中国来说,深入探讨另类媒体所建构的另类公共领域,无疑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在城市日趋现代性的过程中,不少电视媒体纷纷运用现代传媒的影像手段抢救"老街记忆",成为替代即将消亡的物质实体和都市居民寻找集体记忆、文化归属感的最好载体。本文认为该主题报道的策略应包括:人文故事化的叙述、日常生活记忆的呈现、现代性与传统的理性审视和多重空间话语的平衡沟通。  相似文献   

14.
手机电影:数字时代新的影像传播形式100多年前,胶片电影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机械发明和进步而诞生,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手机电影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媒介的产物而逐渐进入了媒介,成为3G时代新的移动媒体播放终端上新的影像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应该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媒介组织和产业一维。从媒介与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探究了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在位置媒体中"位置即讯息",这一特征使融合具备了新形态。位置媒体作为一种具身的空间生产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感知铭刻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同时,位置媒体作为空间的一种"流动力",使城市"混合空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申冰 《传媒》2023,(14):77-79
<正>随着数智时代的悄然来临,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下,全球产业开始步入数智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国产纪录片产业也正在从“互联网+”创新转型阶段,转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智化时代。一方面,纪录片影像表达力得到了空前提升,数字技术赋予了其“超现实”文本的建构能力;另一方面,纪录片内容边界、形态边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并赋予了受众更多主动性,交互化、跨界化的生产格局渐趋形成。《数智纪》由新华网与英特尔中国联合出品,联袂新华网及学习强国、人民视频等中央媒体宣传矩阵,共同书写各行各业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技术驱动新兴媒体发展,开启了城市传播的"微时代"。顺应移动化、垂直化、社交化趋势,网络社群应运而生。用户兼具内容生产、传播及消费于一体,城市传播场景更趋复杂。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并进,短视频成为城市传播的"蓝海"。媒体平台社群化运营,为城市传播精准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谢珺 《东南传播》2016,(5):83-8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都市影像作为都市形象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逐渐呈现出对历史、现实进行完美想象加工的趋势,在都市影像的生成过程中,奇观化与怀旧化成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都市影像风格,然而,这两种风格未必是对当下都市影像的最佳反映。笔者将以魔都上海为例,对都市影像在都市媒体形象建构中的影响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视觉传播对场所知觉的反向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认识中人们知觉习惯对图像生产的主导作用相逆,作者通过对媒体再现与空间知觉的关系分析指出,当代视觉传媒正在反向训练着人们的场所知觉.通过分析渗透着各类影像媒体的当代城市空间的显形方式,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光学透视所固定的结构性空间如何被公共空间中的各类视频窗口解体,从而生成不均匀压缩的、多层叠覆的、无法稳定对焦的影像空间;最终,与几何连续体相对应的总体场所感,如何被与影像碎片相对应的即时场所感更新.  相似文献   

20.
邱志勇 《现代传播》2013,35(1):58-64
在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里,影像以各种新的方式出现,出现在不同的空间里,更以惊人的数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数字影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影像的呈现方式,更改变了影像的概念。既有的媒体形式创造了新的结构、新的接口、新的规模,研究者与艺术家也开始投身新媒体的工作上,包括视觉媒体的新形式,亦即所谓的新影像,这些新影像本身已经以新的方式来介入真实。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与美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乃是在于媒材本身的结构上,这种变化建立在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