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办学以及培育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相似文献   

2.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校企双主体协同,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破解“三教”改革中纵深不足、落实不力等问题,以校企双主体协同与“三教”改革的逻辑关系、内在机理为切入点,提出转变职教办学理念,树立社会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机制;完善师资引育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编写与更新机制;围绕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有效途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于整合并理顺政校企等多元办学主体的职责和逻辑行动,让人才培养有效对接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文章借助“三螺旋模型”,对政府、产业(企业)、学校进行角色和定位分析,并通过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做法,找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政策供给不断加大,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在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境外办学品牌建设、标准推广、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支持和保障政策不完善、政校企协同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境外办学平台建设仍需加强、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还需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政策保障,完善政校企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常态化机制,深化境外办学平台内涵,提升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5.
“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政府职能错位、参与办学的主体不协调以及校企双方利益保障机制缺失的弊端,遮蔽了学校与企业的主体性,形成缺乏效益的象征性合作。应该以“跨界思维”或“综合思维”的思路在职业教育中构建新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以学校为主体的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联动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共同体模式;企业与学校办学的一体化模式;集团化的多元主体共建模式。  相似文献   

6.
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举办主体,更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主体,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需要通过构建确保企业在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竞争机制,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体化组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取得初步成效。基于对22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调研,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基本逻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合作、国家战略要求开展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总结了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实践路径:明晰办学定位、开展学历教育与培训、深化校企合作、明确管理职责、实行标准引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广“技能+中文”学习模式。当前,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办学资金可持续性投入、校企协同办学、教学质量控制、专业教师选派、克服文化差异、招生等。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需要持续夯实境外办学的资源投入,充分发挥“政校行企”主体功能,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性并着力打造境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周稽裘 《职教论坛》2004,(3S):15-18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不断端正办学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思路,根据我省实际,确立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的“五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紧紧抓住充分依靠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样一些关系职业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切实提升江苏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多年来,我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尝试,全面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经历了企业包办职业教育的发端期(1949-1979年)、校企脱钩的分离期(1980-1990年)、引企入校的发展期(1991-2000年)、校企合作的关系强化期(2001-2010年)以及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紧密融合期(2011-至今)等阶段。这期间,企业的主体内涵也发生了深刻演变,具体表现在:主体地位由协助育人到直接举办职业教育,主体作用由工学结合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主体责任由校企合作到构建利益共同体。新时期,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应推进法律制度重构,夯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之基;推进参与制度重构,筑牢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体系;推进激励制度重构,为激活企业的内生动力提供制度保障;推进评价制度重构,为提升校企合作效能提供制度依规。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积极协调,企业有利可图。德国企业与学校通力合作,共同育人,协调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的路子,以期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实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建设和发展阶段、自发与有组织组建并举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已组建七百多个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和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未来要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功能,需要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指导的作用、发挥学校主体和行业企业参与的作用、发挥试点带动和项目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特殊教育是国家扶残助残的发展之策,特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诉求.目前,我国特殊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管理与制度保障两翼缺位、企业办学与利益机制诉求不满、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等困境,基于残疾学生障碍类型不同、程度不一及病因复杂等特征,从政府、企业、学校视域提出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破校热企冷"壁炉现象"、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突围之路,以期提升特殊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南京区域产业学院产生于国家产业升级及社会“需求侧”全面跃升的深刻背景,是南京职业教育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下勇担使命的抉择,是有为政府有效资源配置下的制度创新产物。在产业学院办学框架下,进一步融合企业等多主体的利益,确立并落实更加科学细致的企业赋权保障,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生动力。产业学院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一项创新,承载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等诸多使命。南京区域产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凝炼出五种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成为领跑全省、辐射全国的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15.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是要构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新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的社会角色。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对政行校企各主体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期待分析,在探究各主体角色差距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调适,提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创新和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式,积极探索产业学院这一校企合作办学新样态,对其赋予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再融通、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还面临责权利边界厘定不清、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运营管理中企业角色弱化、设置地点脱离企业、学生权益保障不足等困境。需要形成“深融合”“同治理”“共发展”的建设理念,以建设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为逻辑起点,实现产业、教育、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以促进“四维度”耦合为建设向度,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跨界”组织优势获融合“乘数”效应为目标导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题     
2015年4月1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课题开题。课题负责人、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做了开题报告。他指出,聚焦研究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和实践需求,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持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要认清,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脱离较为严重,缺乏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尚不具备主体地位。总体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法律层面、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也有激励机制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不同利益主体资源共享、彼此依赖,形成互惠互利和相互合作的机制和组织机构,需要从治理和治理结构的视角重新审视校企合作中同样具有主体地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相似文献   

18.
闽台“校校企”项目是福建省一项开创性的教育实践工作。该项目在政策层面、运行保障、合作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面临着诸如两岸在学位学历互认、课程学分转换、立法保障、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合作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和困难。深化闽台“校校企”项目,应该做到政府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创建平台,高校主体、主动作为。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了解企业深层次的发展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与企业发展需求——内驱力的响应状况,剖析了当前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保障缺失等影响因素,提出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激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内驱力,从平衡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尤其是企业作为合作一方主体利益的角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20.
<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定位、办学体系、实施、主体及保障等进行了系统、明确的规定。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撑提供法律保障。最为重要的的是,新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更加明确地融入到办学主体、实施过程、保障机制等规定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