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点主要是为了方便边远地区学生上学而设立的。教学点虽然学生少、规模小,但关系到农村边远地带千家万户的福祉。教师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提升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上学距离不仅是保障学生正常接受教育服务、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还是影响学生对学校服务评价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上学距离变化之于学生对学校服务评价的影响。通过对中西部省区11个县的调研发现,农村学生求学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呈现出基本合理的态势,调整合理上学距离的相关政策成效凸显,但农村弱势群体学生三个维度的上学距离仍不容乐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对农村学生学校服务评价没有显著影响,而心理距离会对学生的学校服务评价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因此,应设定农村学生上学距离标准,明确空间距离上限;增加公益型校车服务供给,缩短上学时间距离;促进农村学校内涵式发展,缩短上学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中,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在进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必须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学可上"。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保留必要教学点,保障学生上学的交通安全,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以撤并小规模学校为主要手段,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通过广东省某山区县2003—2009年的学校布局规划数据,从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的分类视角,运用GIS技术和Ordinal Logit模型分析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距离产生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撤并农村学校导致学生上学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增加,偏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对学生的文化距离同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未来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中,县域教育决策者应将关注点从一味追求规模效益转移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来。要保证农村学生就近入学,设定上学距离的限制;促进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证所有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规划程序完善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原来的教育布局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例如,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办学效益低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以说,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应,具体表现为资源整合、师资优化、教研水平提升等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村学和教学点逐渐被撤并,在向优质资源集中的过程中,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必然选择。但学生上学问题及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在农村地区,家长用三轮车、摩托车等运输工具接送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超载、超速甚至无证驾驭等问题也不在少数,交通安全隐患多,监管难度大。因此,如何让学生安全上学,尽最大可能消除安全隐患,各地都在探索和研究当中,酒泉市肃州区就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学生上学的问题正在不断地发展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促使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据实际调查分析,虽然寄宿制小学能够解决学生的上学问题,但是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再加上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经常会存在想家的现象,若无法有效地制定合理的课余生活,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此分析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课余生活的安排情况,阐述需要改进的各个方面,根据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规模学校方便当地学生就近入学,也能切实地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一些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对于发展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来看,因其受到特定地域、特定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为此,文章针对如何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来说,6月是收获的时节。当大家都在盘点一个学年的收成时,我在报纸上偶然间读到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山西晋中农村学生回流村小,村小的学生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学生回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现状,也会让农村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然而,农村学校改革不能就此停步,而应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思考,更加凸显自身的特色,让学校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家长纷纷慕名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上学。然而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存在诸多弊端。1.农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城区学校生活。由农村直接进入城区学校的学生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上学以及"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教育方式逐渐转变为小规模教育。通过对西北地区天水市L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研发现,教学资源大量闲置、教育发展理念落后、"离农"教育趋势明显、教学模式陈旧是西北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村学校"小班化"趋向的不断发展,强化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农村发展反哺农村教育、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推进L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促进教育资源的集中和均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该项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一刀切式地撤销农村教学点,导致偏远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这有悖于教育公平。因此,农村教学点撤并问题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厘清。而区位理论与学校区位布局的关系表明,农村教学点撤并的影响因素与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相统一。这使得在农村教学点撤并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关注人口分布及未来变动趋势、综合考虑学生的上学距离和受教育状况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更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  相似文献   

12.
樊华 《湖北教育》2010,(4):57-58
随着教育事业的均衡化发展,各地农村中小学在布局上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调整。在更多的农村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学生上学路程半径也随之增大,出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搭乘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现象。因此,中小学乘车安全管理已成为学校  相似文献   

13.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是当今教育的一种大趋势,有利有弊,利弊如何去权衡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对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会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和城市教育陷入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正学校布局调整后,多数市县有希望为农村适龄儿童就近上学提供便利条件,当前海南农村阶段小学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一、对我省农村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四重评判1.市县教育质量监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质量至少包括两大要素:首先,提高认知能力是教育系统永恒且普遍的目标;其次,所有社会都希望通过教育提高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行为特征、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促进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基于全国20个省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证调查,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部概况和外部关系出发,呈现其发展现状,并从生源、经费、学校条件、社会支持等因素出发,探讨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促进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基于全国20个省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证调查,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部概况和外部关系出发,呈现其发展现状,并从生源、经费、学校条件、社会支持等因素出发,探讨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春季中国开始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没有把西部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分析与价值分析出发,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价值追求的公正诉求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在于把西部民办中小学校学生纳入政策适用范围,给2006年上学期末仍在西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发放相当于西部公办中小学校农村学生所享受的"两免一补"补贴面值的教育券,让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决定以后是继续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还是回到公办中小学校享受同等"两免一补"政策.  相似文献   

18.
重效率轻公平的地方政策价值偏差、执行方式失误和政策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初始目标渐行渐远.在上学距离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双重影响下,偏远地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低龄学生的教育起点公平受到了较大的损伤,产生了以“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为主要特征的制度衍生型教育公平问题.解决该问题要从制度本身入手完善配套措施、调整政策价值和目标、制定执行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 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布局调整,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并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工作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通过了国家和省政府组织的验收。“两基”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大提高了我省国民素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两基”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也很不平衡。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资难以保证,危房改造及维修缺乏资金;公用经费紧张,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初中学生辍学呈上升趋势等。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