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清以降,由于缺位“救食”徽州,遭遇咸同兵燹以及南陵遏籴等诸多原因,造成皖南缺粮错觉或误读。实际上,以宁国府和太平府为主所属皖南沿江圩田产粮区的粮产量,对当时赋税缴纳、人口供养和商品粮输出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皖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这证实了明清以来皖南沿江圩田区粮产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止上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其开发的成因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运作和租佃制度的推波助澜,也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导引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宋江南圩田经济地位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安置流民和稳定社会,大力发展江南圩田经济.由于将治水与治田结合,修复旧圩田,开辟新圩田,南宋江南圩田得到充分开发,在江东、浙西和浙东地区农田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江南水田规模.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好,耕作技术先进,人民勤劳,实行集约经营方式和农业耕作制度变革,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专门化经营相结合,有圩田的江东、浙西和浙东成为南宋农业集约经营的典型地区,其中圩田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圩田是南宋赋税重要来源,圩田租课在地方税收中比例较大,到南宋后期在中央财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江南圩田经济获得充分发展,经济地位高,对经济重心南移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进一步扩展,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市镇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江面变乍、水道系统被打乱、湖泊面积缩减以及水灾频仍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深刻认识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的特点及其影响,可以为当今的皖江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金之间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严重打击了太平州的农业经济,导致该地区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南宋朝廷为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非常重视恢复和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因而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太平州的圩田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多元化资金来源,为圩田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太平州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高,进一步推进圩田经济发展。太平州的圩田经济在宋廷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分析皖南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皖南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注重户外运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突出户外运动资源开发特色,构造大皖南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建立完善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池州圩田的管理主要由私圩主组建的垦务公司负责,兼以民间受益户的自主管理,圩田散乱无序,水利纠纷不断,水患频仍。建国后圩田管理权收归政府,通过联圩并圩,培固堤防,疏浚沟渠,建设闸站,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等综合治理,使池州圩田成为粮棉生产基地。但进入80年代后期,池州圩田的管理状况堪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是中国最早传入玉米并大面积种植的地域之一。自清代康乾年间始至当代,玉米日渐在杭嘉湖、皖南、皖西南和皖东苏西山区传播种植,先后形成约40个县域种植区;玉米在长江下游的传播路径有一点两线;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种者以棚民为主、土著为辅,当代则是土著和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9.
安徽旅游业"十二五"重中之重是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而产品体系开发是皖南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程。皖南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应该分层次、系列化地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即整合区域内丰富多样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发成系列化、层级化、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尽快形成由龙头产品、核心产品、特色产品、新型产品等组成的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安徽旅游业“十二五”重中之重是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而产品体系开发是皖南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程。皖南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应该分层次、系列化地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即整合区域内丰富多样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发成系列化、层级化、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尽快形成由龙头产品、核心产品、特色产品、新型产品等组成的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圩堡,亦称圩寨,是皖中、皖北、豫东、鲁西、苏北一带曾广泛存在的一种民居形式。江淮圩堡是伴随着清朝中晚期农民运动和地方士绅团练而兴起的一种防御性聚落,现存遗迹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肥西、霍邱、六安市金安区和河南东部等地。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纂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将其列为江淮地区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在建筑形制上,圩堡是以“外壕内宅”为主要特征,由水利系统、防御系统和居住系统共同组成的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防御性聚落。从类型上看,现存遗迹多为地主庄园圩。文章主要选择合肥地区兼及部分皖西地区的圩堡作为研究对象,对圩堡的概念、形成与历史变迁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增长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安徽省的FDI与出口贸易进行总量与结构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安徽省出口有很大影响,在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安徽省的出口对外资的依赖很大且结构不平衡,技术溢出效应低。  相似文献   

13.
巢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个性的区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义不朝商"的忠义品格;安土重迁的内敛与聪慧;兼容并蓄中的宽纳与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巢文化,有助于构建皖中地区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有助于增强人们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凝心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还有利于当地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经济社会的转型要求建立起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安徽加速崛起培养各层次人才.文章从安徽高等教育各层次培养机构数量以及招生人数的角度阐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指出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近年来趋向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名校较少,专科层次生源不足,各层次定位趋同,各层次之间衔接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措施包括提升各层次高校水平,保证专科层次生源,各层次高校科学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安徽省1990-2013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等环境污染指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动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产生工业废气和废水的企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解释力较强,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相对较弱;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只能在短期起作用,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会形成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保护环境、惩治污染与经济增长并非是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中最靠近长三角的省份,有着其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因此,省领导提出东向发展的战略。而“皖电东送”是其中一个重要战略。论文主要分析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用电现状,皖电东送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项目布局、领导认识等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安徽省"体教结合"项目布局比较合理、领导认识正确、但教练员水平不高、学生运动员出路堪忧和科研等保障不力,藉此提出政策倾斜、领导挂帅、引资多元、引聘人才、以赛促建以及科研深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中部省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的抽样调查,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户收入、社会保障、再就业的意愿,以及农户耕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分析,最后根据中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农地流转的制度框架提出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20.
如何改善员工—组织的关系,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已成为当今组织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以安徽省5家公路行业公司共239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层级回归等方法考查了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变量工作嵌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变量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并且工作嵌入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