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尔木盆区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1961~2007年气温、降水及0—20cm各层地温资料,对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格尔木盆区各浅层平均地温在年际和季节变化上均呈现升高趋势,四季变化中冬季地温升高最大,春季最小;各浅层平均地温均于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增幅率达11.4%-15.8%;气温上升是影响浅层地温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降水对浅层地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林芝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亚  冯异 《西藏科技》2013,(11):59-61
利用1962年~2012年嘉黎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嘉黎年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60.6h。四季日照时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92~18.62h/10a。但近3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为2.97~23.17h/10a,牟日照时数减幅达53.65h/10a。20世纪60至70年代季日照均偏少,80年代日照均偏多;90年代夏、秋季日照略偏少,春、冬2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10年,秋季日照偏多,其他季节偏少。50年里,季、年日照时数在60年代多异常偏少年,异常偏多年仅出现在1982年。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和年日照时数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季日照时数突变点均出现在70年代初;年日照指数突变较早,从1967年开始。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8.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台1960—2005年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春季节的降水明显增加,秋季降水序列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序列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利用M-K法对整个三江源地区及各个站台年、季降水序列作突变分析,同时利用Yamamoto法对突变的研究结果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的年降水、夏季和秋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少,而变化趋势较明显的春季和冬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多,且大多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泽当地区气象站建站以来(1960~2005年)46年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季变化特征、突变等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46年来泽当地区的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以-9.36mm/10a的倾向率减少,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其中5月份蒸发量偏少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2.5mm/10a。年蒸发量在1964~1976年、2002~2005年为相对偏少期;1981~2001年为蒸发量相对偏多期。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年、季进行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年蒸发量在2000年发生1次气候突变,春、夏、秋季蒸发量分别发生2次气候突变,而冬季蒸发量发生了4次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 .依据 1 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 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 ,计算了东部凹陷 1 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 .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 1 0~ 5 0℃/km之间 ,岩石热导率变化于 0 81 9~ 2 91 4W /m·K之间 ,平均 1 667W/m·K ,热流值变化于 45 7~ 70 0× 1 0 - 3W/m2 之间 ,平均为5 6 1 (± 6 98)× 1 0 - 3W/m2 .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  相似文献   

13.
1 包头市可利用供水水源状况包头市区可利用的供水水源有 :地下水资源、水库水和黄河水。包头市及近郊范围内的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为 1 .2 6× 1 0 8m3/a;水库可向城市提供 5× 1 0 4 m3/d,作为城市自来水公司季节性调节水源 ;目前包头市在黄河昭君坟段和磴口段取黄河水量为 1 .5 7× 1 0 8m3/a作为城市供水 (包括包钢用水 )。综合地下水和地表水 ,现包间市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 3× 1 0 8m3/a左右 (含 1× 1 0 8m3/a的农业用水 ,可作为城市供水资源量约为 2× 1 0 8m3/a左右 )。 1 996年城市总供水量为 2 .5 5× 1 0 8m3/a,地下水已…  相似文献   

14.
张芳 《青海科技》2009,16(6):67-70
本文采用1948~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地表温度(skt)资料和大气温度(air)场资料,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求出东亚地区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和大气温度场季平均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1)地表温度与气温场的相关随高度变化,高度越高,相关越小;(2)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值与各格点气温季平均的相关在0~20°N和40°~60°N较好;(3)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值与各格点气温季平均的相关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浅析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雷  刘依兰  杜军 《西藏科技》2012,(10):67-69,79
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50m以下地区,红景天地上总生物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平均每升高100m,生物量减少0.66g/m2;海拔4350~4620m区域,红景天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量在减少,当海拔在4500m左右,生物量降至最低,之后随海拔高度升高有所增加。海拔4350m以下地区的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要素关系不密切,而4350~4620m的生物量与生长季平均气温、20cm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次曲线关系,与日照时数、降水量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综合影响来看,海拔4350~4620m区域的长鞭红景天主轴和地上总生物量主要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关系最为密切,气温的贡献略大于日照时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颜亮东  周秉荣  李晓东  李甫  张娟 《资源科学》2012,34(11):2057-2066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观测的日、旬、月和年气温、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玉树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根据气候学原理,在充分考虑天文辐射、大气透明系数,日照百分率等影响太阳辐射因子的基础上,计算出三江源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然后以年太阳总辐射量作为一级(主导)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最高气温达10~15℃)以上期间的日数(利用佳期)作为二级区域指标进行分区,对三江源地区9个不同类型的太阳能资源区进行分区评述,同时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农作物生长期光合生产潜力为26846.4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11812.4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449.9kg/hm2,与1997年-2006年实际年平均粮食产量3327.0kg/hm2相比;只占气候生产潜力的35%,说明三江源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最后得出:三江源地区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条件优越、电网容量与架构理想、电价水平较低、交通设施便利、光伏产业链完整、太阳能利用市场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等优越条件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三江源区2000~2018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2003~2018年各生态监测站发育期观测资料以及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了三江源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区气候暖湿化,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61℃,近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多39.6mm,19年来共增加了75.2mm;②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加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2000~2018年三江源区植被指数NDVI值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1,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0.193×104km2,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0.216×104km2。2010年以前植被发育期年际间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2010年以来,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平均每10年变化率分别为4.0d、1.2d和5.1d;③建议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建立人工草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畜牧业管理模式,防止草场再次退化,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 ,计算全省 2 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 3种作物光温、气候及气候 -土壤生产力 ;将福建分成 6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 ;根据对未来 2 0 1 0年及 2 0 5 0年人口、耕地的动态预测 ,计算各农业区农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省目前、2 0 1 0年、2 0 5 0年人口分别为 32 6 1×1 0 4人、370 8× 1 0 4人、4 1 6 8× 1 0 4人 ,人均占有粮食分别为 31 1 2kg·a- 1 、30 9 2kg·a- 1 、32 6 3kg·a- 1 ,不足低消费水平 4 0 0kg·a- 1 ,若增加农业投入 ,未来的粮食能达到理想产量水平。为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明确农业投入方向和协调粮食需求平衡 ,提出对策及建议 :①建设旱涝保收田 ;②合理调整粮食布局 ,挖掘生物学产量潜力 ;③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高产 ;④改良品种 ;⑤严格限制非农业用地 ,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全力以赴“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央行全面放开了货币政策的闸门,人们年初一度担心今年将出现猛烈的通货膨胀,上半年中国大陆经济运行数据打消了很多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在2009年11月、12月分别为0.6%、1.9%,今年1—6月依次为1.5%、2.7%、2.4%、2.8%、3.1%和2.9%,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总体增幅为2.6%,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3%以上。  相似文献   

20.
黄岛平  徐慧  蒋艳芳 《大众科技》2011,(10):184-185,19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C18色谱柱,PDA紫外检测器,以甲醇-0.1%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检测波长为260nm的条件下。同时测定吲哚乙酸、脱落酸赤霉素玉米素4种激素,各峰的分离效果理想,10min内完成了测定。玉米素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3.6%,赤霉素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2.6%,吲哚乙酸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2.8%,脱落酸平均回收率为101.1%,RSD为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