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凡事只要有“疑”,就会有“思”,也就会有解疑及实践。实践证明 ,精心设计疑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好钥匙。首先 ,如何设疑呢 ?我认为应在教材和学生自身上下功夫。抓课前预习 ,改变预习方式 ,让学生在预习中找问题 ,针对字、词、句、课题、段落、篇章等内容寻找不理解不明白之处 ,多问些为什么 ,并对提问认真或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 ,以此激发他们寻疑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发现问…  相似文献   

2.
宋大儒朱熹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意思是说:“疑”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相似文献   

3.
高职数学课设疑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契机、途径和重要内容.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使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维、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能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知识点,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他们成才呢?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如愿以偿达到不教之境呢?这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把开启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湖南省湘阴县实验中学(410500)何惠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质“疑”、引“趣”、勤“学”、巧“记”、攻“难”、历“境”、求“变”、务“本”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八把钥匙。“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如何把钥匙交给学生,让...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让学生在课堂设疑处获得新知古人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疑"才能进入积极的思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力主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现代教学思想已进一步提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我们要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要求教师奉献“黄金”,而是教给他们“点金术”。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拿着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一、巧设疑是掌握“钥匙”的前提1.疑要设在”文眼上”。所谓“文眼”,就是章节重点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设疑,解决重点就会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1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话道破了“疑”在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求知的阶梯。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围绕“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探索、发散思维.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13.
“疑”是求知为学的动力,“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一堂语文课往往由发疑开始解文,如果教师会设疑,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教师的设疑就是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既要质疑到文章的“关键”之处,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力,能让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通过这座桥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以下几点是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过的: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主导下,提问往往成了教师的特权,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能力差,不可能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觉得教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有些为时过早。可是,实践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低年级起就应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达到让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巧设悬念。在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应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课,可是开启这一智慧之门的钥匙又在哪里呢?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朱熹也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今中外,此类论述很多,他们无不在暗示给我们,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种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的学习便应从"疑"字开始,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引起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持久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因此,教师“授之以渔”,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笔者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如何巧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