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在他看来,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这一特性,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救亡心切而抛弃了这一特性,现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重新培养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杜维明的这一观点对于推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很有意义,但他在论述其观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路标集》是1909年出版的俄国七位知识分子学者关于自身的一本论文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19世纪以来的俄国知识分子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却又耽于幻想,相当功利主义、民粹主义地为抽象概念而奋斗,实行禁欲主义;英雄主义、极端主义与远离人民乃至反整体反集体;驱逐真和关,又仇视、惧怕财富,也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制意识,而看重外在的规则和准则。  相似文献   

3.
抗战以及4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再度繁荣起来,这主要体现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特别是长篇巨著。它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前两个时期,而且在自我审视和心灵的开掘上也超过了前两个时期。作家对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自我贬低构成了对知识分子的深度解构,其文化反思、心灵探寻、灵魂拷问也给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然表现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旨趣是根本悖离的,而根源就在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缺失。为此,应该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建构"课堂共同体"、提升理性批判意识等策略,唤醒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5.
大学具有以批判精神为核心价值的权利性格,知识分子作为大学权利性格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其批判精神内发于求真向善的道德认知,外化为维护公共权利的道德实践。知识分子敢于向权力言说真理,关涉社会价值秩序和人类生存样式的重构,以“牛虻”般的批判精神促使个人和社会不断地自我省察。当下,人文知识的衰落、专业和体制的规训造成了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式微,象牙塔内的纯粹理论者逐渐遗失了知识分子原初的意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贤亮的创作总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种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张贤亮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反右”“文革”那段非常历史的批判,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能战胜环境与自我,实现体魄的雄健与人格的强大。  相似文献   

7.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张天翼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方面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归纳为无聊型、苦闷型和退离型三类.在对于知识分子的观照和表现过程中,张天翼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痼疾.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幽默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来实现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完成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救赎.这种批判与自我救赎反映出张天翼对于现代知识分子重建历史主体地位的现代性途径的可贵摸索.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抗战和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大众视点的作品,这一类作品继续了"左联"时期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大众在革命和抗战中的光辉形象,即塑造"大众之神";另一类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启蒙意识而创作的暴露问题的作品。不难看出,以上的两个主题之间是矛盾的,塑造"大众之神"是把民众的形象美化,赞美民众。而暴露问题的作品是暴露民众的问题,批判民众。这种两面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从自我到大众的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反复。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判》区别于20世纪同时代同类刊物的显著特色之一,在于大量而集中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首先与特定社会时代的需求和《文化批判》主办者自身天然条件的暗合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在“启蒙”知识分子的同时,更是创造礼为了前途发展需要而极力抢夺的一面新旗帜。  相似文献   

14.
《废都》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当时突破常态的性爱叙事.其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压抑颓废与毁灭恰是知识分子用性的放纵对抗社会与国家的结果.同时,叙述者在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性爱叙事中亦明确地把叙事指向瞄向了文化、社会的堕落、颓废而给人的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损害的批判.社会批判主题深刻而震撼.小说中对于女性自我身份的定位与追求主体性的吊诡叙事,也可认为是《废都》女性思考与书写对于此前的性爱叙事文本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周宪 《教师博览》2010,(9):55-57
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官僚的批判中,有一个论断似乎过于武断了,即在合理化和工具理性的制约下,知识分子无可挽救地成了文化工业和知识工业的工具手段,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这就意味着,在韦伯所说的“铁茏”里,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变革的潜能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兴起,多元文化格局下精英文化逐渐退居边缘,知识分子面临着外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相应地,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被颠覆,传统理想主义角色被消解。而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的解构,加速了精英文化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候一部分作家以批判反思的创作心态,对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塑,给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以警醒,同时为精英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雅 《文学教育(上)》2010,(13):112-113
浮士德在五个阶段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自我否定,勇于实践。这种源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浮士德是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借浮士德形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应该追求什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1937年12月到1944年3月,陈云在延安担任了7年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期间,陈云对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有:提出要抢夺知识分子;强调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批判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对知识分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积极地保护知识分子。这些政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渗透下,我国大学自身的世俗化与变异难以让其实现社会批判的目的,自我批判就成了现代大学保护大学组织属性,纯洁大学文化,树立大学批判精神的基础.大学的自我批判是通过对大学文化、制度、人格、立场、价值的异化进行批判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